本刊記者 林梅琴

福鼎東臨大海,兩條碧水穿城而過,淡水與海水的相交,為鱸魚提供了絕佳的生存環境,早在2010年就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鱸魚之鄉”的稱號。這里出產的桐江鱸魚,個大肥美,肉質細嫩,在明代時就和太湖銀魚、黃河鯉魚、長江鰣魚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魚”。
《嘉祐本草》里說:“鱸魚,多食宜人,尤良。”冬天是進補的好時候,也是吃鱸魚最好的季節。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及鈣、鎂、鋅、硒等,有補肝腎、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還可以治療胎動不安、產后少乳。愛美的女性吃鱸魚,也不用擔心變胖。
等等,先別急著流口水。鱸魚可是美食界里的文藝分子,要想吃出范兒,還得來個典故。
《世說新語》里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西晉文學家張翰(注意了,不是那個“塘主”),本來在洛陽當官當得好好的,某天秋風起了,他感情泛濫,突然想念起家鄉蘇州的菰菜、莼羹、鱸魚來。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舒舒服服的,干嘛要為了這點名位大老遠地跑來當官呢?”于是乎,為了吃,任性的張翰就丟了官位跑回老家去了。用成語“莼鱸之思”表達思鄉之情的傳統,就是這么來的。
此后,鱸魚就頻繁地出現在文人騷客的詩詞作品中,白居易、元稹、蘇軾、歐陽修、米芾、陸游都曾寫過它。最有名的,要數辛棄疾的那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關于鱸魚,還有一個好玩的傳說。
話說有一回呂洞賓在飯館吃了一盤塘鱧魚,覺得腥味重,肉質粗,就問店主這是什么魚。店主說了以后,呂洞賓還讓拿活魚。店主便用盤子裝了6條上來。
呂洞賓一看,好家伙,長得還真夠丑的。他一時興起,就拿了支毛筆和一碟朱砂,往魚的兩頰上描了條紋,又在腮孔上各畫了兩個腮紅,然后買下這6條塘鱧魚,把它們放生了。后來呀,這6條塘鱧魚就變成了四鰓鱸魚,成了鱸魚最早的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