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林 譚興華 尹興旺
(鐘祥市動物衛生監督局,湖北鐘祥 431900)
淺議新常態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方式的轉變
陳正林 譚興華 尹興旺
(鐘祥市動物衛生監督局,湖北鐘祥 431900)
本文主要詳細闡述了新常態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方式轉變的必然性,以及轉變方式和內容,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新常態;動物;疫病防控;轉變
動物疫病防控是為了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傳播和蔓延,促進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保障人們的肉食品供給,保護人體健康。一直以來,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由各級政府負責,畜牧獸醫部門承擔,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對控制動物疫病起到了無可爭議的、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畜牧業養殖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過去農村千家萬戶養殖,逐步轉化為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養殖的新常態。面對新常態,過去的一些防控方式已顯滯后。
傳統的動物疫病防控方式主要是簡單的動物檢疫檢查、一年春秋二次的免疫注射和季防月補,在新常態下,存在諸多弊端。
(1)動物檢疫
動物檢疫是及早發現、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但在最基層的動物檢疫工作主要是靠動物檢疫人員臨欄現場,用肉眼觀察的方法檢查畜禽的健康狀況。只要肉眼觀察健康,就準許出欄。但是,一些隱性的、沒有臨床癥狀表現,肉眼觀察檢查不出的傳染病畜禽仍然進入流通環節,導致一些疫病傳播,影響畜牧業發展,危害人體健康。
(2)春秋防疫
一年二次的春秋防疫和季防月補方式,在農村存在千家萬戶散養的情況下,是控制動物疫病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散養戶已逐漸退出畜禽養殖,取而代之的是規?;?、集約化和現代化的養殖。因此,簡單的春秋防疫和季防月補已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發生。
隨著規?;?、集約化、現代化養殖模式的不斷發展,加之動物疫病不斷變異,臨床表現也由單一型向混合型、復合型的變化,動物疫病的防控也日趨復雜。面對畜禽養殖方式已發生根本轉變以及疫病發生情況的變化的的新常態,傳統的、陳舊的、落后的防控方式已不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動物防疫工作也要隨之更新觀念,轉變方式,實現“一轉化四強化”,適應現代動物疫病防控的需要,以保障畜牧業安全生產和健康發展,保護人體健康。
(1)動物檢疫要從肉眼觀察轉變為肉眼觀察和實驗室檢測相結合。改變過去過去臨欄現場肉眼檢查健康主的檢疫方式,以臨床健康檢查為輔,重點查看養殖檔案(包括品種來源、飼料來源、免疫記錄、獸藥使用記錄、疫病發生治療情況等),同時,嚴格執行動物產地檢疫規程,開展重點疫病的實驗室檢查,以確保出欄畜禽的健康和安全。
(2)強化養殖檔案管理。養殖檔案管理,是建立畜禽及畜禽產品可追溯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舉措。因此,所有畜禽養殖戶必須建立健全規范的畜禽養殖檔案,按照農業部《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做好品種來源、飼料來源、免疫注射、免疫標示、獸藥使用、疫病防治等事項的記錄,養殖檔案記錄必須真實、清楚、準確。
(3)強化動物疫病監測。動物疫病監測是“早、快”發現疫病,“嚴、小”科學控制疫病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將動物疫病監測納入動物疫病防控的重要環節,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建設好縣級獸醫實驗室。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動物疫病進行監測,并針對監測情況,建立動物疫病預警機制,制定科學、規范的防控方案,使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實現有效控制疫病的發生目的。
(4)強化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是動物疫病的傳染源,因此嚴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規定,對病死畜禽,要嚴格實施無害化處理。實施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不僅從根本上控制病原的擴散和蔓延,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場,同時減少污染,也保護環境。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對病死畜禽要采取分散收集,集中處理。
(5)強化動物衛生監督檢查。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強化對畜禽養殖企業(戶)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監督檢查的重點是防疫條件是否達標、畜禽標識是否佩掛、養殖檔案是否健全。對不符合要求的要責令整改。對不達標不整改的要依照相關法規進行處罰。通過監督檢查,實現以管促防,全面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1] 秦發才.動物疫病防控應實現四個轉變[J].獸醫導刊,2007,(7):27-28.
[2] 朱鳳瓊,陶汝憲,周建國.轉變動物防疫方式,著力編制動物防控“安全網”[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