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偉陳 潔陳建軍
(1.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400; 2.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動物醫院,江蘇南通 226400; 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400)
仔豬腹瀉疾病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吳 偉1陳 潔2陳建軍3
(1.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400; 2.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動物醫院,江蘇南通 226400; 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岔河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400)
仔豬腹瀉是集約化養豬生產條件下最常見的一種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同時也是實際生產中造成仔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就仔豬腹瀉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從營養、疾病、環境等幾方面對仔豬腹瀉病進行闡述,并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降低仔豬腹瀉率,提高養豬生產的經濟效益。
關系詞:仔豬;腹瀉;防治措施
仔豬黃白痢是仔豬黃痢和白痢的簡稱,是由產腸毒血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仔豬的腹瀉是養豬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困擾養豬人的主要問題之一。
1.1 傳染性因素
出現腹瀉癥狀的傳染性病原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C型產氣莢膜桿菌、痢疾螺旋體。此外,豬圓環病毒2型(PCV-2)、附紅細胞體等有時也表現出腹瀉癥狀。
1.2 營養性腹瀉
仔豬營養性腹瀉的病因非常復雜,綜合大量的研究,營養性腹瀉的主要因素有日糧抗原性、日糧中粗蛋白含量過高、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缺乏、日糧系酸力和PH過高和日糧電解質不平衡等。
1.3 病毒性腹瀉
(1)傳染性腸胃炎。本病是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疾病。此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多發生于冬季和春季,發病高峰為1~2月份。(2)豬流行性腹瀉。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經過消化道感染,小豬易患此病,哺乳仔豬、育成豬或育肥豬發病率很高,尤其是哺乳仔豬死亡率最高。其特征為嘔吐,水樣腹瀉。(3)輪狀病毒感染。該病毒存于易感動物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以2-5周齡的仔豬多發,發病率高,死亡率低。
應激、低血糖、日糧粗蛋白含量過高、礦物質;電解質不平衡等。
2.1 應激
應激因素有日糧變化應激:從母乳到固體日糧;環境變化應激:從產房到保育房;心理應激:離開母親,孤單害怕。應激時,機體必須動員大量能量來對付應激源的刺激,而使機體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分解代謝增強,合成代謝降低,導致斷奶仔豬抗病力下降、生理失調、小腸絨毛膜縮短、隱窩加深,腸絨毛上皮成熟細胞數量減少,造成吸收面積下降,形成腹瀉。
2.2 消化系統不完善
仔豬的消化器官隨日齡的增長而增長,斷奶仔豬日齡小,消化道體積小,功能發育不成熟(如:初生時胃的重量約4~8g,僅為成年豬的1%左右,直到約50kg體重時才接近成年豬的重量,其它消化器官變化規律類似),對斷奶日糧中的谷物日糧消化率非常低。
2.3 酶系統變化
新生仔豬有消化母乳的能力,其消化道中乳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含量較高,這些酶活性隨著仔豬日齡的增長而增長,但28d斷奶后,各種酶的活性持續降低,一周內降低到斷奶前的三分之一,恢復需要2周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尤其是對應斷奶后日糧急需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斷奶后嚴重不足,只有斷奶前的30~60%,嚴重影響日糧中蛋白、淀粉和脂肪的消化,使營養物質積聚消化道后段發酵,引起腹瀉。
2.4 腸道酸堿環境變化
仔豬斷奶后胃內鹽酸分泌量下降,PH值升高,而胃蛋白酶消化的最佳pPH值為2.0~3.5,同時鹽酸參與胃蛋白酶源的激活和阻止細菌由胃進入腸道,所以胃內鹽酸分泌量下降造成斷奶仔豬消化能力下降,腸道內細菌含量增多,引起腹瀉。
2.5 免疫力下降
斷奶仔豬的高度應激,會影響到仔豬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狀態和行為狀態,因動物受到應激源的刺激后,體內糖皮質激素大量分泌,導致胸腺、脾臟和淋巴組織萎縮,使嗜酸性白細胞和T、B淋巴細胞的產生、分化及其活性受阻,血液吞噬活性減弱,體內抗體水平低下,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抗病力減弱,易感傳染病、流行病和寄生蟲病,引起腹瀉。
3.1 搞好環境衛生
仔豬保育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地消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防止仔豬腹瀉的關鍵。開展定期的欄舍消毒和畜體消毒,能有效地消滅環境和畜體表面的病原微生物。科學飼養管理好母豬對有寄生蟲病的地區做好定期驅蟲,防止通過母豬傳染蟲體。
3.2 仔豬生后早期主要依賴于乳源免疫
在產前1月左右給懷孕母豬飼喂感染豬內容物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被動免疫方法,仔豬免疫力可持續整個泌乳期。對于傳染性腹瀉,需要根據流行病學、臨診癥狀、病理剖檢及實驗室檢測進行確診,在準確診斷的基礎上,根據豬場存在的病原,制定針對性的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國內已有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輪狀病毒與傳染性胃腸炎二聯弱毒疫苗、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二聯弱毒/滅活疫苗等可供選用。
3.3 藥物預防
仔豬出生后用鏈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滴入2滴,1h后再喂初乳,以消炎制菌,減少和防止仔豬的下痢。用口服液補液,防止仔豬脫水,補充電解質,緩解酸中毒及補充能量,治療仔豬的腹瀉、白痢、黃痢、大腸桿菌病、病毒性腸炎等,脫水糾正率可達81~100%,口服補液鹽由鹽3.5g、蘇打粉2.5g、氯化鉀2.5g、葡萄糖(或糖)20g,溶于1000ml水中配合而成。有感染配合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仔豬的腹瀉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生、發展與飼養管理密切相關。加強疫苗注射、疾病預防、環境衛生消毒等相關工作,防止病原的傳播,注意仔豬的防寒保暖,抓好初乳關,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是有效預防仔豬腹瀉的有效辦法。
[1] 唐志高,劉沖,趙小剛,等.乳仔豬腹瀉發生的原因及規律[J].中國畜牧獸醫,2010,36(8):121-124.
[2] 陳真榮,張長峰,陳紹俊. 仔豬腹瀉的原因及綜合防制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6):93-94.
[3] 劉躍生,盛來根.仔豬腹瀉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浙江畜牧獸醫,2000,37(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