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四川省昭覺縣四開鄉畜牧獸醫站
?
仔豬腹壁疝的診療
王健/四川省昭覺縣四開鄉畜牧獸醫站
豬疝氣病是豬腹腔的內臟器官從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脫出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內的一種常見疾病,疝的內容物多為直腸或小腸,各種家畜均可發生,以豬、牛、羊、馬比較常見,多發生在幼畜,無傳染性。按發病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外傷性原因引起;根據疝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臍疝、腹股溝疝、陰囊疝、腹壁疝等;根據疝內容物是否可以復原,分為可復性疝和難復性疝。豬疝氣如果任其發展,不進行治療,將會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而出現嚴重的后果。凡此類病例,及早采取手術治療,效果極佳,現將該病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病情況
2015年4月5日,筆者在對轄區內的生豬進行春季免疫注射時,發現某養殖戶飼養的一群仔豬,其中一只仔豬的腹部皮膚明顯腫脹,突出于皮膚表面,似雞蛋大小的囊狀物。無潰瘍。
(二)臨床癥狀
經臨床檢查,視診患病仔豬精神、食欲、運動等都無異常,和同群的健康豬一起,無任何不良反應。腹部皮下膨脹,呈球形,雞蛋般大小,顏色和周圍皮膚一致,無潰瘍,無外傷。觸診時,腫脹界限清楚,腫塊質地比較柔軟,無硬物,可移動,有彈性,無痛反應,無發熱。用手輕輕向腹腔方向擠壓,感覺內容縮回腹腔,手松開又臌起,仔細觸摸可觸摸到腹壁肌肉的破裂口,即疝孔。
(三)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診斷該為仔豬腹壁疝氣病。
(四)治療
手術治療是治療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手術器械和藥品的準備。手術前準備好手術刀、止血鉗、手術剪、毛剪、注射器、碘酊、酒精、藥棉、縫合針、線、普魯卡因、青霉素等,所有器械消毒。
手術前停食一天,選擇清潔衛生的場地,地面灑水防塵,將病豬仰臥綁定,用毛剪將疝囊部位的毛剃掉,對手術部分用碘酊消毒,后用酒精脫碘。為防止仔豬疼痛,過度掙扎撕叫,便于手術操作,可用1%的普魯卡因5 ml于疝孔周圍皮下作環狀局麻,待7~9 min后開始手術。用手術刀在疝囊中央縱向切開皮膚,鈍性分離皮下脂肪,發現組織、黏膜、腸道系膜未發生粘連,無炎癥,注意不要損傷疝囊內的腸管,發現疝口過小,有輕度嵌閉,腸管無法還納腹腔,須把疝口剪大一點,再輕輕緩慢地將腸管還納入腹腔,接著縫合腹膜,再對疝口肌肉破口做結節縫合,最后撒些青霉素粉于膜腔內和創口上預防術后發炎,最后皮膚做結節縫合。為防止術后傷口感染,可肌肉注射青、鏈霉素,早晚各一次,連續3 d。一周后傷口無感染,疝氣無復發,病畜逐漸恢復健康。
(五)護理
病豬術后最好單圈飼養,注意觀察。術后5~6 d不得喂得過飽,給予易消化的食物,最好是稀食或潮拌料。搞好圈內環境衛生,清內圈內尖銳物品,防止傷口感染。減少運動,防止腹膜再次破裂。保持手術部位干燥,若手術部位被糞便污染應及時清洗消毒,發現有炎癥及時給予治療。
(六)病因
豬疝氣病的發生與腹壁強度減弱及腹內壓增高有關。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常因斷尾、去勢、免疫注射等捕捉、按壓情況下,使仔豬強烈努責或仔豬用力奔跑、跳躍,而導致仔豬腹壓驟然增高,腹腔臟器通過生理性或病理性孔道進入皮下而發病。
(七)結果與討論
1.發現豬疝氣病,應及時治療,日齡越小,效果越好,術后恢復越快。
2.手術操作過程中消毒不徹底,術后管理不當,也容易引起仔豬腹膜炎或再度發生腹壁疝,使仔豬癥狀加重或死亡。
3.加強飼養管理,增強病豬抵抗力,減少運動,避免驚嚇。
4.臨床診斷注意和囊腫、積液等鑒別診斷,以免造成誤診。
5.打開疝氣時注意觀察疝的性質,如果是嵌閉性,應適當增大疝孔,讓腸管復原,如果發生內容物粘連、壞死現象,一定要把壞死組織清除干凈,手術分離時一定要小心、細心,不能用力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