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祖虹
(山東膠州市農業機械管理局,山東 膠州 266300)
(1)探索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2002年,山東省引進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試驗。根據試驗結果,結合山東省小麥玉米兩作、糧食產量高、秸稈量大、作業時間短的特點,制定了提高小麥玉米秸稈還田質量,改小麥免耕條播為免耕寬幅精播,探索出了“小麥聯合收獲、秸稈還田、玉米免耕精播”和“小麥聯合收獲、秸稈還田、機械深松、小麥免耕寬幅精播”夏、秋兩個“一條龍”技術體系,配套節水灌溉設施和機械化高效植保裝備,初步形成了適合本省農業生產特點的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推動了全省保護性耕作健康發展。
(2)研發保護性耕作裝備。在引進試驗小麥2BMFS條帶型免耕播種機的基礎上,針對本省農業生產特點,組織農機技術人員與有關生產企業,對小麥免耕播種機整體結構和關鍵零部件進行聯合攻關。先后研發了小麥免耕寬幅播種器、免耕播種變速器、免耕機旋耕刀軸、正態分布施肥裝置等10多個關鍵部件,形成了小麥寬幅免耕施肥、小麥深松分層施肥、玉米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機等30多個品牌的保護性耕作裝備。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0多項。通過裝備研制,引導全省保護性耕作裝備企業從無到有、從省到多發展起來。至2014年底全省20多家生產企業的系列產品,進入國家和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累計銷售10多萬臺,為全省小麥玉米兩作區保護性耕作發展提供了裝備保障。
(3)規范了監督管理。一是選定核心示范區和項目區。把具有一定區域代表性的地塊選定為核心示范區,以帶動、輻射周邊村莊、農戶。其余項目區則是通過鎮辦、合作社、村三級聯動、共同協商的方式予以確定;二是組織局工作人員、鎮辦負責人、合作社成員集中力量和時間深入到田間地頭確定田塊,落實面積;三是進行專業指導和檢測。先后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高煥文教授、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李洪文主任、農業部科教處劉云澤處長等有關領導和專家給予專業講課和實地指導。同時,為各鎮辦配備了GPS測畝儀,確保了驗收的精準性;四是完善檔案建設。聘請青島農業大學相關專家進行糧食測產和節約成本評估,建立健全保護性耕作目錄檔案,為今后推進該項工作提供技術依據。
(4)推廣力度顯著增強。補貼資金由往年的5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近600萬。特別是膠州市財政將于2015年繼續撥款1030萬元用于實施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繼續擴大保護性耕作技術效益和社會效益,以便逐漸形成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的長效機制。
(1)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推行保護性耕作,采用免耕覆蓋播種,原有的部份機具要淘汰,需配備大型拖拉機、玉米聯合收割機等。
(2)技術及機械裝備的影響。一是農機農藝結合不夠,播種行距、灌溉技術、施肥技術等綜合配套技術缺乏系統試驗研究;二是我市沒有生產保護性耕作關鍵機具的企業,引進的機械設備品種少、數量少;三是部份機手技術掌握不扎實,作業質量也沒有完全達標,影響了實施效果。
(3)組織管理方面的影響。實施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機械工程、農藝栽培、土肥、植保等多學科。需要多部門協作配合。由于組織管理工作的環節多、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目前各部門合作的機制尚未建立好,綜合配套技術的研究推廣工作不到位。
(1)要充分重視新技術推進力度、創新技術推廣方式。依托農合組織,建立技術推廣示范基地。針對小規模農戶技術采用少的現狀,農機技術推廣機構要結合土地地流轉和合作社發展現狀,重點做好農機合作社、生產大戶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依托規模生產大戶,建立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引導和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發展。
(2)必須健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長效機制。一是各級農機部門作好宣傳工作,讓農民知道保護性耕作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而且對于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都有重要的意義。二是要結合保護性技術項目的實施,切實為農民傳授經驗技術,并幫助他們解決技術難題,渡過技術難關。三是重視機手的培育工作。機手是機械技術的操作者,機手能否自主開展技術作業,直接關系到保護性耕作技術長效機制的建立。各級農機部門應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對機手的培訓,讓他們成為技術過硬的農機操作手。四是各項針對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惠農政策要長期執行,作為農業工作的重點。
(3)強化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裝備。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模式的耕作要求,要在保證機具的適應性、可靠性和作業質量的條件下,盡可能做到機械工作時操作簡單,機械故障少,生產效率高,這就需要組建一支技術過硬的高科技隊伍,加快農機具研制和技術創新。各級農機推廣部門迅速把這些高效率、高質量的機械推廣下去,運用于農業生產,充實保護性耕作機械隊伍,完善農業機械裝備。
(4)創新秸稈還田方式和裝備,提高粉碎質量,完善保護性耕作體系。針對小麥秸稈還田覆蓋質量差的狀況,建議:一是在小麥聯合收獲機上裝配秸稈切碎裝置,提升秸稈切碎質量;二是推進小麥完熟期收獲;三是鼓勵縱軸流寬幅小麥收割機研制,實現作業幅寬內秸稈切碎、均勻拋灑。
(5)必須堅持農機農藝的有效協作。農機技術是實現農藝技術的工具,只有農機與農業的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整體功能,取得最佳效益。因此,有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中,要把農機與農藝緊密結合起來,用機械化手段完成農藝技術問題,并做到兩者協調統一,從而使保護性耕作技術順利推廣。
(6)整合項目資源,提升投資強度,推動保護性耕作區域性發展。與傳統耕作相比,保護性耕作是一項新技術、新事物,在推廣普及之初,總是受到傳習慣的圍觀和抵制。為實現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一點、成功一片的效果,建議整合項目資源,提升投資強度,推動保護性耕作區域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