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五個對接”為導向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
李楠
(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赤峰024005)
摘要:《機械制圖》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和基礎性的課程,是一門以機電、汽修等專業為基礎的課程。近年來,由于《機械制圖》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保守,已不利于形成學生就業和企業崗位需求的有效匹配。讓教學的成果和學生良好就業產生雙向驅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供需模式,是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機械制圖;就業與崗位;雙向驅動
在教學中,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無疑會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寓教于樂,從學中發現樂趣,從教中反思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雙重互動模式。興趣是良師,是開啟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開啟學生興趣主要在于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往往老師如何上好第一課堂,和學生形成良好教與學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興趣的開發至關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無不例外。譬如,老師在讓學生初次接觸課程時,用一些深入淺出的形象語言,闡述課程的特點、用途,以及課程所涵蓋的主要內容,會達到讓學生自覺走入教材的目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和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良好的師生關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教學的科學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學習的興趣,以達成寓教于學的目的。但老師要想獲得學生更多地認可和尊重,這些似乎不夠,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夠以淵博的學識和魅力的人格征服學生,以富于激情的教學方式和生動的教學感染力吸引學生。形成讓學生肯定老師,老師肯定學生的和諧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疲勞”,在45分鐘的課堂產生大于45分鐘的良好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進新型教學方式,以達到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目的。例如,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讓一些有難度的課堂教學,能夠變得形象化和直觀化。充分利用新型媒體的教學模式,發揮了其應有優勢,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學習課程,以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同時,不應忽視一些利用圖形,模型等的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有示范演示的機會,讓學生達到動手實踐的目的。如此,既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在教學中達到了應有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必須面向市場就業而做出改革,面向社會而辦學、治學。貼近市場需求的專業開設,是符合《機械制圖》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的,也符合學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為依托的辦學原則。學校也應該具備有相關市場就業調查團隊,及時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動向,以達到學校教學和市場就業的匹配。目前學校各個專業各成體系,形成了明顯的職業特色,今后其專業門類會越來越齊全,形成新的教學體系格局。
《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要圍繞未來企業崗位發展需求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來設置課程,重點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課程是學生學習的載體,也是未來學生走向市場和社會的一道學習和實踐的工具,它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匹配性和科學性,直接影響學生走向未來人才市場是否能有一用武之地的利害關系。所以,以企業崗位發展需求定課程,在教學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應該在《機械制圖》教學改革中,讓老師有一個全新轉變,讓教師隊伍“走出去”以更好的提升教師隊伍能力。“走出去”即教師充分以企業為依托,學校每年派一些骨干教師到一些企業和優秀學校考察,借鑒其優秀教學經驗和模式,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升華與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貫穿應用新成果,以更好地促進教學。在教師“走出去”的過程中就是一個實訓的過程,既讓教師增長見識,也讓教師在無形中激勵自己提升相關能力的精神渴求。只有高品質的師資隊伍,才是高質量教學的有效保證。
以往的《機械制圖》教學沿用學科課程體系,只注重學校的培養,這樣培養的學生和企業崗位需求及實踐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學生的就業,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相關成本,如要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所以學校改革首先要解決企業就業與學校培養不對口的矛盾問題,學校在改革中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根本,面向市場和企業,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教學經驗,結合《機械制圖》教學改革的實際,以對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以達到與時俱進的教學目的。在教學改革中,學校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對學生和實踐能力的需求,并和相關企業一并打造適合學生學習,適合企業就業的品牌教學課程體系。
在教學安排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開設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和基本技能平臺課程,培養學生專業基本能力。第二個階段以學工結合,開設專業技能課程,以突出專業性和實戰性,并適時依據市場動態對教程做相應的變化補足。最后一年是學生全面實戰化的一年,學生可以到企業頂崗實習,使學生從實戰化中總結經驗,和學校教學的比較應用中學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過硬技術能力。
因此,對于《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不應只體現在理論的層面,更應該體現在以后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理論不應只停留在理論的表面,而應更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興趣為牽引,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不斷延伸思考,養成善于思考,善于發現的良好思維習慣。在實訓教學中,應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演練,并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養成查漏補缺的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學到的理論知識,檢驗自己的操作能力,以達到“在理論知識學習中發展實踐,在實踐中完備理論知識”的良性循環。
《機械制圖》教學的改革,也要體現在學校教學理念的轉變上,在培養學生能夠順利就業成才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優化自身,做好“五個對接”的教學改革思想工作,培養優秀的師資力量隊伍,吸引優秀的生源,打造精品教學學校。學校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發揮教學的特色,通過改革培養符合學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以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潮流有一席之地。
On Teaching Reform for Mechanical Drawing Oriented by“Five Docking”
LI Nan
(Chife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ifeng,Inner Mongolia 024005,China)
Abstract:Mechanical drawing is a course with great practicality and fundamentality,is a course based on electromechanics,automobilemaintenanceandothermajors.Inrecentyears,since theteachingmodeformechanicaldrawingistooconservative,which is helpfultoachievetheeffectivedockingof students'employmentandenterprises'demandon posts.to achievebidirectionaldriving betweentheteachingeffectandstudents'employment,andformasustainablesupply-demandmodel,isresearchdirectionof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mechanical drawing;employment and post;bidirectional driving
作者簡介:李楠,主要研究方向:機械教學。
收稿日期:2015-08-16
文章編號:2095-980X(2015)09-0113-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