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機化有序快速發展
■宜章縣農機局黃守啟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根據中國農業農村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近60年來的農業生產實踐證明了此論斷的正確性。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手段,也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農業機械化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但在助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還存在一些障礙或問題,筆者就此提出應對措施與建議。
目前,農機化發展的一大障礙是機耕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如宜章縣的機耕道及主要山塘、水庫、溝渠等都是在“大躍進”時期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至今已基本喪失了其應有的功能,有些機耕道甚至變成了田埂。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有機無路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隨著田間溝渠的淤塞,播種時期無水耕作、收割時期排水不暢都嚴重影響了農業機械的正常作業,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因此,須整合政府部門資源,明確相關職責加大機耕道、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建議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發改、財政、國土、水利、農業、煙草、農機、農業開發以及其他涉農部門,對全縣的機耕道、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評估及整修規劃與實施計劃,分批次對全縣重點農業生產區的農業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在改造時集中上級財政下撥的資金進行統一調度,明確相關部門對項目中與本部門相關的子項目職責,避免出現有利益、易出政績的項目集中上、爭著干,有責任、有風險、難度大的項目又互相推諉的現象發生。
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的計劃經濟模式,也是嚴重影響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普及。應該說這些年我國在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方面還是下了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政府相關部門在出臺地方性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不顧各地實際,特別是不顧丘陵山區的特殊性,采取一刀切方式,甚至采取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模式,指令性要求各地必須完成如插秧機等大中型農機具推廣任務,并以此作為考核某項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造成機具、資金閑置浪費,人為地提高了生產成本。
實際是平原地區、湖區等與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機化發展要求與模式有著很大差異性。丘陵地區農田面積小、比較分散,大面積的農田種植區相對少,農戶對于農機具的購買大多數集中在一些中小型機具方面。政府及上級相關部門應立足各地實際,科學制定政策引領農業機械化助推現代農業進程。特別是要制定與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完善、農業規模經營促進、合作組織扶持等方面的政策。為此建議:一是擴大丘陵山區小型機具的補貼資金及范圍。二是加快土地流轉集中管理,打破農戶各自為戰的經營格局,推進水稻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機插秧和機械化育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三是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對機械化插秧的育秧、插秧、大田管理等多方面制定統一的技術操作規程;插秧機生產廠家要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性能和質量;農機部門應創新推廣模式,引導機手通過機械聯合、技術聯合、服務聯合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機插秧服務產業,而不是簡單以推廣了多少臺套插秧機作為衡量這一地區水稻機插面積的重要指標。四是對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加大扶持和引導力度,積極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
農業生產從業者的文化、科技和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推進。以宜章為例,現有農機合作組織及農機作業大戶當中,大都只有初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有小學文化程度。而現代農業機械的操作,則對農機操作人員的文化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如機械的維修、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術的掌握、農用飛行植保機的使用操作等。
縣級政府應充分利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狠抓農機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業勞動者技能水平。特別是要支持農機管理部門結合新型農民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利用下鄉指導會、農機校等平臺進行農機操作技能和安全教育的培訓,充分發揮縣級農機培訓機構功能和作用,著力培養實用人才。支持建立售后維修服務店等辦法,引導農機生產企業直接面向機手開展技術示范指導,提高售后維修服務質量。同時要通過“幫、傳、帶”的模式,加強農機管理干部職工培訓,提高為農服務技能。
這些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群眾種田、
種果、造林熱情高漲。但有很多人在種植過程中往往憑著一腔熱情,或憑經驗種一些傳統的農作物,對后期銷路缺乏科學考察,收獲后卻出現沒有銷路的問題,或因管理不善出問題等。導致增產不增收、增產增煩惱,或大投入大吃虧、多投入多吃虧、誰投入誰吃虧的現象,極大地挫傷了農機大戶、種植大戶、農機合作組織利用農業機械擴大生產規模的積極性。
加強市場經濟意識培養、積極引導市場需求以
及建立風險基金是解決市場風險、投入風險的有效途徑。一是充分利用職業院校、縣級黨校、農機化學校等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對合作組織負責人和種養大戶進行市場營銷、經營管理企業核算等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經營決策的基本技能,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降低投資風險。二是市縣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可通過各種形式幫助找市場,如組織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通過事前溝通簽約等,幫助解決農產品產銷難的問題。三是政府應建立農業產化發展風險基金,同時對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投入大的項目要協助其做好項目投入論證和市場考察分析。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農機技術推廣要
求越來越高、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工作量越來越增大,但農機推廣和安全監理工作經費卻嚴重短缺。如宜章201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00余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833臺套。農機推廣宣傳、試驗示范、補貼機具核查等工作量大,工作經費開支大。而去年的農機推廣工作經費省里和縣里各撥付10萬元(包括能力建設費),還不夠下鄉核查補貼機具及推廣工作的車輛運轉費。農機監理經費則全年僅有2.84萬元,導致年檢年審率低、邊遠鄉村監管不位等。
增加農機推廣、農機監理工作經費,是確保農業機械健康有序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服務的需要。根據“湘政發〔2013〕31號《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建議將以下三方面經費由省級財政解決:一是縣和鄉鎮農機推廣技術人員事業經費;二是農機管理工作經費,如農機牌證發放、安全檢驗、宣傳教育、裝備設施、培訓考試、報廢回收、安全排查、平安農機示范創建以及事故保險人員工資等經費;三是縣和鄉鎮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經費和項目經費。
(作者系宜章縣農機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