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容縣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實踐與思考
■華容縣農機局夏金明
華容縣位于湖南省北部,北倚長江,南濱洞庭,是典型的湖區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6.86萬hm2(103萬畝),其中水田4.78萬hm2(71.7萬畝),旱地1.06萬hm2(30.9萬畝)。常年種植油菜萬3萬hm2(75萬畝)左右,是全國油菜生產基地,湖南省油料大縣。近年來,全縣在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與縣實施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建設相結合,積極探索油菜農藝與農機技術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摸索了一套適宜于洞庭湖區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模式。
近年,華容縣采取的“3+2”油菜機械化生產模式(即機械直播、人工直播、人工育苗移栽的栽種方式和機械直收、人工與機械分段收割的收獲方式),積極探索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新技術,并分區分類建立了10個油菜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效果比較明顯,并在全縣逐步推廣。2014年,又從湖北荊門市引進適合機播機收的油菜新品種“華油雜62”,整合農機、農技、種子等技術資源,選擇萬庾鎮永豐村、官洲村、東山包家蒼村作為油菜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區建設,示范面積達66.67hm2(1000余畝),重點開展品種展示、機械作業性能比較、密度觀察、免耕直播等技術研究與示范。在生產技術上,嚴把適期機播、機收兩個關鍵點,實行品種、播期、播量、施肥、田管五統一。示范效果明顯,單產量達到近150kg,比往年使用的其他品種單產高出15kg左右。目前農機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后,各鄉鎮只明確了1名農機專干,部分農機專干身兼多職,精力有限。隨著近年農機擁有量大幅增加,農機安全宣傳、監管、技術指導和服務、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操作等工作量急劇增加,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力量跟不上。同時農機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包括專職農機操作手、農機維修技師和農機推廣技術人員等,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專業技術型不多,農機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建議:一是在2015年年底完成鄉鎮撤并調整后,重新調整核定鄉鎮農機人員編制,確保小鄉鎮2人以上、大鄉鎮3人以上從事農機工作。二是督促貫徹落實《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律,落實農機培訓和農機推廣隊伍機構和人員經費。三是加大對農機人員培訓的支持力度。建議部省兩級單列農機培訓計劃,在每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中,單獨明確農機行業培訓指標,對農機管理人員、鄉村農機操作人員和農機維修技術人員培訓,提供培訓項目經費支持。
(7)進一步優化政策提高經營者經濟效益。農機化服務社會效益明顯,但經濟效益達不到預期。主要原因是前期機具、設施投入資金多,農機投入回收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以高速插秧機為例,單臺價格在12萬~15萬元,國家購置補貼50%、但最高不超過5萬。若插秧機開展作業服務,只扣除直接成本油料費,3年內難以收回投資。建議進一步優化政策:一是對直接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給予“雙補貼”,即按作業服務面積給予作業服務補貼和作業燃油補貼。二是進一步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度。三是適度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適度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
(1)“人工育苗移栽、人工與機械分段收割”模式。此生產模式,以解決棉花-油菜套種生產中人工移栽油菜的收割問題。建立了以團洲鄉為核心區的棉產區鄉鎮示范點7個,每個示范點落實機收面積34hm2(500畝)以上,并舉辦了油菜機械化收割技術專題培訓班2期,集中培訓200多人次。收割季節,集中調配聯合收割機200多臺到團洲鄉等油菜主產區開展油菜籽搶收作業,以擴大影響。據統計每年全縣油菜機收面積達3萬hm2(45萬畝)以上,機收率達65%。
(2)“人工直播+黃熟期噴施脫水劑+機械化收割”模式。此生產模式可省力節支增收,為棉花-油菜套作探索新技術。把北景港鎮橫洲村作為油菜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區建設,集中連片建立34hm2(500畝)核心示范區,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引進試驗與示范,制定分階段、分步推進的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是人工效率的50倍;每畝收費70~80元,比人工收割低120元;機收損耗7%,比人工收割減少一半以上損耗;油菜收割前噴施催熟劑,可以提早收獲,脫粒后稍微晾曬就可以入庫,可避免多雨季節對油菜收割的不利影響;機械化收割實現了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還能減少秸稈焚燒對環境的污染。
(3)“免耕機播+黃熟期噴施脫水劑+機械化收割”模式。此生產模式可為水稻-油菜套作探索新技術,采取適應于淺耕直播栽培方式的油菜直播機,按照農藝要求將油菜籽均勻成條地播入土壤里。做到淺耕、滅茬、播種、施肥、復土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該方式播種均勻、深淺一致、苗齊、苗全,成行條播、通風透光好,便于中耕除草等田間管理,利于油菜聯合收割機作業。油菜收獲采用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一次性完成油菜收割、脫粒、精選、子粒收集、裝袋等工序。采用機械化收獲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收割損失、縮短收獲時間,有利于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化,增加農民收入。
(1)農機與農藝融合不夠。一是在收獲方面,還沒有篩選出完全適合機械化收獲的油菜品種。現油菜品種大多適用于人工移栽種植,農藝與農機相脫節,農藝很難適應農機技術。適用于人工移栽方式種植的油菜品種,莖稈粗壯、分枝多、上下層角果的成熟期不一致,不利于機械聯合收獲。二是在栽植方面,沒有適合在棉花田中機械化直播和移栽油菜的農機裝備。
(2)先進適用的栽植和收獲機具缺乏。在收獲機械選型與推廣方面,我國現有的油菜聯合收割機主要是在稻麥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局部改進形成的兼用型產品,收獲油菜的損失率較高。油菜分段收獲雖具有適收期長、適應性強等優勢,但目前缺乏實用的割曬和撿拾脫粒機型。現有的油菜直播機播種精度低、技術性能不穩,適用范圍不廣。
(3)示范推廣力度不夠。目前我國油菜生產機械的開發仍處在起始階段,研發、成果轉化及試驗示范等方面需要投入很大資金。而油菜生產以一家一戶的小田塊種植為主,品種各不相同,機械作業的規模效應難以顯現,加之油菜收獲期短、季節性強,機械作業存在收益低的問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開展社會化作業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制約了油菜生產機械化的示范推廣。
(1)加強農藝農機配套技術研究。一方面加強與農業部門的交流和溝通,共同研究、探討有關油菜生產的機械化技術與農藝技術的結合點;二是在農業部門進行油菜品種的選育、改良、高產栽培技術等的試驗過程中,進行相關機械的試驗示范,使農機與農藝互相配合,互相適應。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配合,盡早培育出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油菜品種和株型,探索適合于油菜機械化生產的種植模式,形成油菜機械化生產成套農藝技術規范和農機作業規程。
(2)加大油菜生產機械設備開發力度。在對現有油菜直播機進行試驗示范的同時,積極研究開發新型油菜直播機械,大力推廣油菜機械化直播,促進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協調發展;同時加大對適宜棉田油菜機械化生產直播和移栽機械的引進力度,確保油菜機械化生產全覆蓋。
(3)加大對油菜機械化技術推廣的投入。一是國家應設立專項科研經費或獎勵基金,鼓勵生產企業、科研單位積極研發油菜生產機械裝備。二是農業部和省應多建部省級油菜生產示范及科研基地,探索適宜于各地的機械化推廣模式。三是提高油菜生產機械裝備的購置補貼額度,同時對油菜生產機械化作業實施作業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