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龍
(青海省祁連縣畜牧獸醫站,青海祁連 810499)
祁連縣牛羊布氏桿菌病血清學檢測與流行病學調查
馬超龍
(青海省祁連縣畜牧獸醫站,青海祁連 810499)
祁連縣以白藏羊、牦牛為主。中部小塊農區有部分草地放牧牛、羊、綿羊育肥和黃牛改良。截止2008年,各類牲畜存欄138萬頭(只),其中藏羊120萬只,占86.97%,可繁殖母羊69萬只,母畜比例57.5%;牦牛18萬頭,占13.04%,可繁殖母牛6.37萬頭,母畜比例35.41%;黃牛存欄5500頭,占0.4%,可繁殖母牛2319頭,母畜比例42.17%,雜種化程度90%;豬存欄250余頭,以農戶散養自食為主,種豬飼養及少。全縣共存欄種公羊2.76萬只,種公牛0.26萬頭。
牛羊布氏桿菌病;血清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
我縣牛羊布氏桿菌病防檢工作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自1960年至1991年采用試管凝集、平板凝劑、全乳環狀反應等方法,對全縣牛羊進行了9次不同規模的調查。上世紀六十年我縣牛羊感染比較嚴重,牛陽性率達16%,羊陽性率達9.58%;七十年代感染有所下降,羊陽性率為6.17%;到八十年代初又有明顯回升,個別牛群陽性率達40%;九十年代初明顯下降,1991年抽檢牛1547頭、羊4664只,牛陽性率0.84%,羊為0.37%,1992年通過控制區標準驗收;此后感染持續下降,1997年抽檢牛1036頭,羊2054只,各檢出陽性2頭,牛陽性率0.19%,羊陽性率0.09%;1999年通過穩定控制區標準驗收。
本病防治始于1965年,先是用“19號菌苗”小范圍免疫注射。1970年采用氣霧免疫,1980年開始應用凍干苗免疫注射。1995年停止免疫,采用逐年檢測和自然淘汰相結合的凈化措施。
在全縣5個牧業鄉鎮10個行政村展開調查,共走訪牧戶157戶。經了解,近5年牛羊流產普遍有所回升,但一般流產率不超過4%;牛羊流產現象較為突出的地區有默勒鎮老日根、才什土、瓦日尕3個村和峨堡鎮黃草溝、峨堡2個村。上述5個村共有牧戶1192戶,年流產牛羊10頭只以上的有80戶,占到12.46%。5個村共存欄牦牛3.9442萬頭,羊13.5138萬只;其中母牛1.38萬頭,母羊7.84萬只;種公牛652頭,種公羊2613只;母牛流產在5~7%之間,個別牧戶母牛群流產高達80%,發生流產母牛以4歲以上經產母牛為主,流產發生于懷孕后期。今年布病檢測結果上述5村也明顯高于其它地區(詳見附表1、2)。限于該病流行特點和檢測范圍,目前尚不能確定流行趨勢和范圍,但上述5個村作為重點發病區和本縣牧區布病普遍回升是不容置疑的。
重點發病的5個村共有可利用草場304.2384萬畝,其中冬春草場132.8422萬畝,夏秋草場171.3962萬畝;其毗鄰地區有南方:海晏縣、剛察縣、天峻縣;東方:門源縣;北方:甘肅民樂縣、山丹縣。本縣相鄰村社有:默勒鎮扎沙村、峨堡鎮白石崖村。
3.1 調查方法
選擇群眾流產反映較多的村社展開走訪調查,默勒鎮(瓦日尕村、老日根村、才什土村),峨堡鎮(峨堡村、荒草溝村),阿柔鄉草大阪村,野牛溝鄉邊麻村,央隆鄉(曲庫村、夏格村、托勒村);詳細了解牲畜存欄和近年來牛羊流產數量、時間以及相鄰牧戶情況。
3.2 采樣方法
在調查地區隨即選擇57戶作為受檢戶,其中,默勒鎮15戶,峨堡鎮10戶,阿柔鄉10戶,野牛溝鄉9戶,央隆鄉13戶。以前檢測過的牧戶不列入本次檢測范圍。抽檢牛羊成年幼年各占一半,種畜盡量全采。
3.3 采樣數量
計劃每鄉抽檢牛200頭、羊400只,全縣共抽檢牛1000頭,羊2000只;實際檢測牛1028頭,羊2044只。其中:默勒鎮牛200頭、羊403 只,峨堡鎮牛205 頭、羊419只,野牛溝牛203頭、羊404只,阿柔鄉牛193頭、羊406只,央隆鄉牛227頭、羊412只。
3.4 檢測方法
依據牛羊布氏桿菌病試管凝集實驗操作規范(見GB/T 18646-2002)操作和判定。
(1)本地區牛羊布氏桿菌病陽性率遠遠高于國家穩定控制區標準(牛0.1%、羊0.2%),牛感染較為嚴重(陽性率達7.49%)。造成本病普遍回升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本地區病原依然存在的情況下牛羊停止免疫已13年,年度檢出的陽性牲畜沒有得到及時淘汰;以往檢測以幼齡牲畜為主,且檢測面有限,忽視了對成年母畜和種公畜檢測,缺乏陽性畜無害化處理措施和經濟補償機制。
(2)本次調查和檢測以走訪和抽檢方式進行,檢測面有限,尚難以確定該病在本地區流行趨勢和范圍。
(3)從種公畜檢測結果可開出,該病在本地已呈地方流行狀態,陽性畜撲殺處理存在相當難度,應采取包括計劃免疫在內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4)縱觀布病防治歷史和感染特點,絕非一朝一夕就可得到有效控制,故應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防治規劃、計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
(1)開展牛羊布氏桿菌病病原學實驗室檢驗,確定當前流行病菌種屬,為進一步免疫提供依據。
(2)加強布病綜合防治技術培訓工作,普及防治知識和提高自我防護技能。
(3)對重點發病區母畜實施計劃免疫,全面檢測種畜和幼年牲畜,對陽性牲畜實施撲殺無害化處理。
(4)對一般發病地區采取以檢測處理陽性牲畜為主的凈化措施。
(5)加強輸出動物檢疫,尤其是輸出和串換的種用牲畜必須全部實驗室檢測合格方可調運。對檢出的陽性畜按國家有關標準嚴格處理。
(6)對本縣5個重點發病村所有種畜進行普查,撲殺處理陽性種公畜。受目前技術力量和牧區放牧特點所限,應遵循周密計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首先從檢測種公畜開始,逐步淘汰和凈化種畜;對生產母畜實施計劃免疫,減少引流產造成的經濟損失。
(7)建議各級政府在撲殺補償、培訓、檢測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以使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1] 邢進,王金鋒,趙寶華.布魯菌病及其診斷方法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9,(3):69-73.
[2] 多杰才讓,李萬財,張曉強,等.青海省天峻縣藏羊種公羊布魯氏菌病的血清學調查[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