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明
發展馬鈴薯等旱糧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是一個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的省份,是第二大缺糧省,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三農”工作的首位,明確了保持3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和力爭1950萬畝播種面積、160億斤總產量“三條紅線”。浙江糧食安全必須走多元化的路子,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這就是旱糧。
第一,從糧食的構成看,水稻面積、產量難有大的增長空間,必須加快發展旱糧。近年來,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優質糧田不斷減少,同時由于水稻種植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播種面積總體上處于下滑趨勢。另外,水資源也制約著水稻生產。因此,必須發展需水量較少的旱糧作物。
第二,從增產潛力看,旱糧產業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浙江省冬閑田等相對較多,適宜種植旱糧作物。據測算,浙江省旱糧尚有200萬畝左右的增長潛力。浙江省鮮馬鈴薯平均畝產近1500公斤,最高達3221公斤,高的畝產已達4000公斤。從這個角度講,扶持旱糧發展的邊際效應最大、潛力也最大。
第三,從功能作用看,旱糧發展前景廣闊。水稻最大弱點就是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發展旱糧則可有效解決這一矛盾,一般春、秋馬鈴薯的畝產值普遍在1000元以上,設施馬鈴薯畝產值超過5000元。在浙江,馬鈴薯深受人們喜愛,既當菜又當糧,是大部分家庭長年必備之食物,市場基礎好、前景廣。
浙江發展旱糧產業的主要做法
2013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旱糧生產的意見》,每年安排5000多萬元扶持資金,將旱糧生產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并先后2次由省政府召開會議進行動員部署。2014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自2010年以來首次恢復到1900萬畝以上,播種面積增加全部得益于旱糧。全省旱糧面積達664萬畝,占糧食播種面積的35%,其中馬鈴薯近100萬畝。馬鈴薯已經成為浙江省繼水稻、小麥、大豆后第四大糧食作物,2015年全省春季馬鈴薯種植面積有望比上年增5%以上。
第一,堅持同糧同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進力度。浙江省按照扶持水稻生產的力度標準來設計旱糧政策:一是實施旱糧直接補貼政策,省財政對認定的旱糧生產基地種植面積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等,給予每畝125元的直接補貼,標準與水稻相等。二是實施旱糧間作套種補貼,省財政對在果園、桑園和幼疏林地間作套種旱糧作物100畝以上的種植戶,給予每畝20元的直接補貼。三是實施訂單小麥獎勵政策,對按訂單交售小麥的農戶給予每100斤30元的獎勵,每畝最高獎勵150元。四是開展高產優質旱糧生產省級示范基地創建,每年支持連片100畝以上的高產優質旱糧生產示范基地50個以上,每個補助30萬元,重點支持基礎設施等建設,以及旱糧“三新”技術推廣等。
第二,堅持不與水稻爭地,科學布局旱糧生產。水稻仍然是最大糧食作物、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在旱糧生產規劃布局、政策支持中,堅持不與水稻爭地的原則,引導各地以冬閑田等為重點,科學布局發展適宜種植、富有特色和優勢的旱糧作物,努力培育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的旱糧產業帶。
第三,堅持市場導向,推進旱糧產業化經營。堅持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完善產業鏈,做大做強特色旱糧產業;堅持以銷定產、產銷對接、營銷先行,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培育區域公共旱糧品牌,加大對旱糧產品的推廣力度,防止旱糧產品“賣難”,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對馬鈴薯的宣傳推廣力度。聯合國早就把馬鈴薯作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并將2008年列為“國際馬鈴薯年”。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馬鈴薯的宣傳力度,甚至可將某日,比如1月6日,定為“全國馬鈴薯日”,讓更多的人了解馬鈴薯,消費馬鈴薯,拓展馬鈴薯產品市場。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力度。建議國務院參照油茶產業,出臺若干扶持生產和加工的政策,支持馬鈴薯產業發展。三是提升馬鈴薯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馬鈴薯既然要作為主糧,就應該把馬鈴薯列入糧食儲備品種。據報道,馬鈴薯全粉可以保存15年,儲備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品種,而且有利于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同時,建議對現行的馬鈴薯與糧食的折算標準進行重新研究,促進各地發展馬鈴薯產業的積極性。
(根據浙江省副省長黃旭明在“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會上發言錄音,由本刊記者毛緒強、劉月姣整理,未經作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