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楠 萬 璐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21)
?
田惠民主任醫師治療小兒厭食經驗
段海楠萬璐
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710021)
目的:總結田惠民主任醫師治療小兒厭食的經驗。方法:跟隨老師臨床學習,觀察并整理經驗資料。結論:其治療小兒厭食除健脾益氣外,特別注重運脾、理氣、消積。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食欲不振、見食不貪、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癥。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季節,各年齡兒童均可發病以1~6歲為多見。近年來小兒厭食發病率較高,厭食癥對小兒的營養狀況、生長發育、智力發展均有影響。長期厭食可使小兒不能完全攝取各種營養物質、導致貧血、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佝僂病及反復感染,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身體健康[1]。中醫中藥在治療本病方面有較大優勢,應用中藥治療小兒厭食癥治愈率高、無副作用。田老師是陜西省名中醫,從事中醫兒科30余載,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細心體會、系統歸納其臨床用藥治療經驗、用藥特點、受益頗深。現將田老師治療小兒厭食的臨床經驗作簡要介紹。
古代中醫文獻中雖無小兒厭食病名,但有關本病的論述曾有“惡食”、“不思食”、“不嗜食”、“不饑不納”等記載[2]。厭食系小兒脾系疾病中常見的一個病癥。因為小兒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調、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時、或喂養不當、雜食亂投均易損傷脾胃。正如《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候》所述“小兒乳哺不調,傷于脾胃,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币虼伺R床上多由飲食不節、喂養不當而形成本病。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暑濕困脾、情志失調、肝失調達、乘脾犯胃均可形成本病。正如《靈樞脈度》所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可免積滯之患。”指出厭食癥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病機以脾胃不和為主。若脾胃失和、納化失職則造成厭食。病變臟腑在脾胃,發病機理為脾運胃納功能失常。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小兒厭食癥現代醫學稱為消化功能紊亂。主要為小兒喂養方法不當、食物搭配不合理、病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的改變等所致。喂養方法不當表現為目前獨生子女多,家長過于嬌慣,滋生孩子任性,有意追逐喂食,形成不良飲食習慣而致厭食。食物搭配不合理表現為偏食、挑食而致主副食中的肉、魚、蛋、奶等高蛋白食物攝入過量,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攝入過少,而致營養不均衡,微量元素攝取不足,進而導致味覺差、消化功能紊亂、貧血等而出現厭食;另外甜食攝入過多,則小兒血液中含糖量高沒有饑餓感,而致厭食。病理因素表現為小兒因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或反復腹瀉使用抗生素對癥治療,如頭孢菌素類、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均可導致小兒出現惡心、消化功能紊亂、厭食。小兒因飲食不潔而致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腸炎導致厭食及其它消化道癥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對感染 HP的厭食患兒進行抗 HP 治療后,80%以上的患兒厭食癥狀消失,證明 HP 感染是引起小兒厭食原因之一。另外長期便秘導致消化功能紊亂也可引起小兒厭食。心理因素表現為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經性厭食。如小兒對環境的不適應,家長強迫及誘導進食導致小兒對進食產生反感而致厭食。更有甚者家長因進食恐嚇、錯誤教育,而致小兒精神刺激對飲食毫無興趣,甚至恐懼導致厭食。消化功能紊亂加重厭食,缺乏相應微量元素。缺鈣后可見骨骼生長發育緩慢,嚴重可致畸形、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缺鋅后可見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反復感染。缺鐵后可見含鐵酶活性降低、導致供氧不足及能量代謝紊亂,出現免疫力下降;血紅蛋白下降導致貧血、注意力不集中等。厭食亦可加重消化功能紊亂,導致微量元素進一步缺乏。三種因素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可致癥狀逐漸加重[3]。田惠民老師依據多年臨床經驗結合小兒“脾常不足”這一生理特點,認為除喂養不當,失于調養外,脾胃失和、氣郁食積是小兒厭食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幼科發揮》所云:“胃者主受納,脾者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4]。小兒脾胃虛弱,加之飲食不知自調,易造成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功能失衡引發厭食。
辨證論治注重運脾、理氣、消積田惠民老師治療厭食癥遵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指出運脾必兼和胃,消積必兼理氣。多以谷麥金蟬散加減。其組成為:炒谷麥芽、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蟲、煨三棱、煨莪術、蟬衣、川芎、香附、砂仁、甘草。方中炒谷麥芽性甘、平,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雞內金性甘、平,消積滯、健脾胃;焦山楂性酸、甘、微溫,行氣、消食、化積;焦神曲性甘、辛、溫,消食和胃;炒五谷蟲性甘、寒,健脾消積、清熱除疳;煨三棱性苦、辛,歸肝、脾經,消積止痛、行氣破血;煨莪術性辛、苦、溫,歸肝、脾經,消積止痛;蟬衣性甘、寒,歸肺、肝經,疏風散熱、止痙;川芎性辛、溫,行氣活血、祛風止痛;香附性辛、平、微苦,疏肝理氣;砂仁性辛、溫,化濕、溫中、行氣。炒谷麥芽、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蟲配伍增強健脾消積之功效;煨三棱、煨莪術配伍理氣消積健脾;川芎、香附、砂仁合用理氣和胃。全方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積之功效。臨床上根據癥狀可分為飲食積滯、肝胃不和、脾虛濕滯、蟲積脾虛四種證型,治療可在此方基礎上進行加減。若為飲食積滯癥見厭食、腹脹、口中異味,舌厚苔白膩,治療在此方基礎上加陳皮、茯苓、清半夏、連翹、萊菔子健脾助運消積。若為肝胃不和癥見厭食、腹脹痛、易怒、口干,舌淡暗苔白,治療在此方基礎上加柴胡、白芍、川楝子、佛手、石斛疏肝理氣、養血益陰柔肝。若為脾虛濕滯癥見厭食、腹脹、口渴不欲飲、神倦嗜睡、口黏膩、舌淡紅苔白膩,治療在此方基礎上加炒蒼術、炒白術、藿香、佩蘭、厚樸、生薏苡仁醒脾助運、化濕消積。若為蟲積脾虛癥見厭食、腹痛、夜間磨牙,舌淡苔白,治療在此方基礎上加苦楝皮、使君子肉、生檳榔、萊菔子、川楝子殺蟲健脾助運、理氣消積止痛。以上證型若伴有乏力、大便溏薄可加太子參、炒山藥、陳皮、訶子健脾和胃、固腸止瀉;若伴有手心熱、汗出明顯則加胡黃連、丹皮、浮小麥、糯稻根清虛熱、斂汗。小兒先天臟腑嬌嫩、脾胃虛弱,健脾不在補貴在運。脾升則健、胃降則和,有升有降氣機調和。所謂運脾即調和脾胃、扶助運化。因此田老師從運脾理氣入手,使脾胃升降調達,受納運化正常,則厭食可愈。
典型病例張某,女,4歲,2014年10月21日初診。患兒以間斷性納食差2年為主訴就診。患兒平素納食差、易食積、腹脹、乏力、無明顯挑食,小便調、大便溏薄、1d1~2次。曾服用凝結芽孢桿菌、雙歧四聯桿菌等益生菌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欲中醫調理。查體咽(-)、心肺腹(-)、舌淡苔白膩、脈細弱。田老師辨證后認為此患兒為脾胃失和,治療以運脾和胃、理氣消積為主,方選谷麥金蟬散加減,處方:炒谷麥芽、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蟲、炒白術各10g,蟬衣8g,川芎、香附各4g,砂仁2g,煨三棱、煨莪術、甘草各4g。服用6劑后無明顯腹脹,納食好轉,仍乏力、大便溏薄。查體咽(-)、心肺腹(-)、舌淡苔白、脈細。繼用上方加黃芪、太子參、炒山藥各10g,訶子5g,6劑后癥狀明顯改善。繼用上方去訶子,加蜜適量做膏方,1個月后痊愈。
按:患兒“納呆、乏力、大便溏薄”為脾虛之象,治療忌用呆補,應補而不滯,健脾和胃、理氣消積。炒谷麥芽、炒白術、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炒五谷蟲、煨三棱、煨莪術健脾理氣消積;川芎、香附、砂仁理氣和胃、此方藥調肝兼及和胃、補益佐以助運。中醫論治厭食重在整體論治,《幼科發揮脾臟兼證》曰:“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是指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且與成人一樣需要維持正常生理活動,則機體需要營養物質較多,而其消化與吸收功能不夠穩定、未臻完善。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生長、發育旺盛,需要較多的營養物質滿足生長之需,飲食略增,即引起運化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失司。“脾常不足”是指脾胃之氣全而未壯,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兒生長過程中生理、病理的主要體現。中焦脾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納、腐熟、化生水谷精微,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調節脾胃受納、運化、升清、降濁的功能協調為治療本病之關鍵。故運脾、理氣、消積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如江育仁教授所說:“欲健脾者,旨在運脾,欲使脾健,則不在補貴在運也”[5]。在積極藥物治療的同時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喂養方法,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飲食有節,增加活動量,惡食、厭食即可痊愈,防止復發。
[1]杜晨光,丁培杰,曹穎,等.運脾消食方治療小兒厭食癥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8(15):146.
[2]張李婧,孫麗平.孫麗平教授治療小兒厭食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4(5):308.
[3]楊立春,高德紅,孫宏偉,等.中西醫治小兒厭食癥的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0(11):299.
[4]萬力生.汪受傳兒科醫論醫案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23.
[5]姚芳琴,王海霞,聞麗,等.小兒厭食癥驗案2則[J].山西中醫,2013,6(29):62.
(收稿2015-03-20;修回2015-04-30)
R272.6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66
主題詞 厭食 /中醫藥療法兒童@谷麥金蟬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