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問題
1.大面防疫存在的問題。
(1)村級動物防疫員數量少,年齡大,文化低,待遇低,隊伍的力量比較薄弱 ,影響了畜疫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
(2)統一免疫時間不科學,目前主要是春秋兩季集中免疫,對飼養戶而言,動物的養殖日齡不一致,具體飼養環境條件不一致,集中免疫有可能錯過一些疾病的最佳免疫時間,容易造成免疫空白,造成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3)免疫程序欠科學。應根據動物的日齡、生產目的、防治疫病種類和當地疫病流行狀況等因素來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其中應包括接種的疫病種類、疫(菌)苗種類、接種時間、次數及間隔等內容。動物傳染病不是單一的,要保證安全就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相應疫苗,而現在動物防疫部門受政策的限制,向養殖戶只能夠提供強制免疫疫苗,不能向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疫苗保障,使得其他疫病的防治不到位,無形中造成了一些疫病的乘虛而入。
(4)防疫觀念片面。①在基層往往是把免疫注射放在了動物防疫的首位,實行“政府部門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責任制,而對消毒滅源、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引種檢疫等環節抓得不嚴,造成了動物傳染病防治環節的疏漏。我市多起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都是上述環節出問題引起的。②動物傳染病的防治措施要按“早、快、嚴、小”的原則,而對口蹄疫、禽流感等一些傳播劇烈的傳染病要由國家指定實驗室確診,這個過程,對疫點封鎖、疫情控制造成困難,延誤了最佳防制時間。③由于受動物疫情保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的影響,一些地方政府考慮到政治影響、政府政績、經濟利益等因素,在動物疫情的處置上不能很好地執行防治技術規范。
(5)防疫經費沒保障。由于我國動物防疫實行國家、省、市、縣分級負責制,所以動物防疫的巨大的經費開支由政府承擔,而大部分縣政府由于財政緊張,并未把動物疫病防疫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同時動物防疫部門又沒有專門的防疫經費,尤其是對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沒有專項經費。
2.疫病及免疫抗體監測存在的問題。
(1)檢測樣品采集難:農村散養戶居住非常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要獲得大而全的監測樣本難度很大。目前,農村家庭散養動物(豬、牛、羊、雞)仍是畜禽生產的主體,做好農村散養畜禽免疫抗體監測任務十分艱巨;大多數養殖戶對抗體監測還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更不配合的現象;操作人員技術不夠嫻熟,采血時間長、操作不規范,有血液流出等現象時,更加劇了養殖戶的抵觸情緒;養殖人員不配合畜禽采血,還有其他原因是國家對采血后的養殖戶也沒有經濟補償。
(2) 動物疫病監測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素質高低不一,有的缺乏責任心,有些縣監測人員頻繁換人。
(3) 動物疫病監測方式簡單,手段落后。動物疫病監測缺乏長期的重視,實驗室缺設備、少儀器、無試劑,監測病種少,方式簡單,功能不全,監測效果不佳,難以滿足工作需要。
(4) 養殖戶對動物疫病監測的意識較低。雖然近年來我國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了投入,動物防疫機構也越來越重視動物疫病監測,但是養殖戶依然存在很多擔憂,“一怕、二拖、三拒”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養殖戶們不積極配合疫病監測工作的開展,監測工作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5)動物疫病監測信息處缺乏時效性、科學性。動物疫病監測首先要到各養殖場(戶)去采集信息,采集回來的信息要經過統計、整理、分析,得出的數據作為預警和評估的依據,而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時的對信息進行及時規范的處理與評估。
(6) 監測經費嚴重不足,目前還只滿足于完成上級下達的監測任務,沒有立足本地的監測計劃和目的。
3.大多數飼養人員文化程度偏低,養殖從業者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在動物疾病控制上存在誤區,比如注重個別病豬的治療,而不注重豬群的疾病控制。
(2)在消毒觀念上存在誤區:一些農民認為未發生疾病時可以不進行消毒;一些農民不知道消毒劑的消毒效果與其殺菌能力、殺菌譜有關,簡單地認為消毒劑的氣味越濃其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前,環境不進行徹底清潔。
(3)生產管理跟不上:有的農場組織和管理不到位,規章制度不到位,缺少消毒設施,糞便亂堆亂放,更沒有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閑雜人員隨意出入,未將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開,畜舍內外環境的消毒工作開展沒有制度。
(4)不注重關鍵疾病的凈化,導致疾病控制越來越困難。
二、?對策
1.調整預防和控制疾病的觀念,樹立“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重要理念。
良好的營養供應,除了考慮飼料的成本以確保蛋白質,能量,營養需要,而且還要保證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的比例均衡。良好的營養和管理要求對于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畜禽給予相應的呵護,盡量減少換料、轉群、注射、環境突變等對畜禽帶來的刺激。善待它們,它們會還給豐厚的回報。
2.強化對飼養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疫病監測人員的培訓,提升人員素質。
(1)將不斷變化的形勢和不斷更新的業務知識結合起來,縣(區)畜牧技術管單位構應通過對養殖戶代表或生產人員進行技術知識培訓來加強動物防疫的基本常識,幫助他們應用到實際中,同時也提高他們的依法防疫、科學飼養的意識,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2)對動物疫病監測人員的培訓,首先加強對動物疫病檢測人員責任心的培訓,其次是業務知識和能力培訓。監測需要先進的儀器設備,優質的診斷試劑和有責任心高素質實驗室工作人員。監測人員,設施,設備和其他因素會對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為確保得到有效和可靠的結果,實驗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①應選擇國家或行業標準規定的,有標準化的診斷試劑和操作程序的技術方法,這樣所得的檢測結果才具有參比性、重復性。②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監測方法的原理和應用。③采集樣品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④懂得檢驗結果代表畜群某一時點群體機能狀態和疫病情況,而病情總是發展變化的,要全面收集樣品信息并與檢驗結果有機結合,進行研究分析,提高檢測結果臨床指導、應用能力。
3.治療病豬要有全局觀,一出現病豬就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后采取全群藥物控制措施,對于發病個體視發病情況具體對待。有專家提出規模養豬場防病新策略,即“病豬‘五不治’,即無法治愈的病豬不治;治療費用高的病豬不治;治療費時費工的病豬不治;治療后經濟效益不高的病豬不治;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的病豬不治”。
4.消毒意識的培養。消毒的目的是殺滅傳染病病原體,研究表明,在正常情況下密閉的豬舍在冬季和夏季空氣中細菌的濃度是舍外的1100倍和500倍,半開放豬舍空氣中的細菌的濃度為舍外的110~580倍,這些細菌的1%是病原微生物,它們漂浮在空氣中易被豬吸入引起肺部感染,也可能落到地面上或設備上。因此未發病地區的養殖戶們也應該做好畜舍的日常消毒,防患于未然。目前新類型的消毒劑,例如氯制劑,碘制劑,季銨鹽等都是環保消毒劑,它們的使用劑量低,安全系數高,對人和動物均無害。
5.加強管理,注意畜禽飼養的常識和疾病防治知識的普及。畜禽養殖的效益與畜禽的健康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加強管理,培訓防疫人員,建立科學化的消毒系統、規范化的預防接種程序。定期消毒,定期驅蟲,滅鼠,建立健全嚴格的準入管理制度,例如,禁止閑雜人員進入,車輛進出必須消毒,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
6.加大投入,保障運行。增加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數量,提高他們的待遇,使這只隊伍能安心和熱愛動物防疫工作;為了確保獸醫實驗室工作正常運行,各級政府必須加大投人,以保障獸醫實驗室必須的監測經費,補充或完善更新所需必要儀器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