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種類很多,這些疾病嚴重影響養牛業的發展,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為了預防和消滅牛的疫病,促進養牛業的發展,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必須堅決貫徹國務院《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使飼養管理科學化,防疫衛生制度化、經常化,以提高科學養牛水平。
有計劃地對健康牛群進行預防接種,可以有效地降低相應的傳染病侵害。為達到預防接種的預期效果,必須掌握本地區傳染病的種類及其發生季節、流行規律,了解牛群的生產、飼養、管理和流動等情況,根據需要制訂相應的免疫計劃,適時地進行預防接種。此外,在引
?入或輸出牛群、施行外科手術之前,在發生復雜創傷之后等,應進行臨時性預防注射。對疫區內尚未發病的動物,必要時可做緊急預防接種,但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被激化的病牛。
牛養殖場防疫計劃應當包括常發傳染病的免疫計劃,寄生蟲病的驅蟲計劃,代謝病的監控,奶牛的乳房保健、蹄部保健、消毒計劃等。國家標準化養殖小區示范創建活動要求養殖場應將防疫計劃和消毒防疫制度在規定工作崗位張貼上墻,并應有詳細規范的記錄,這些均有利于評價防疫計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對于不同養殖場,防疫計劃內容會有差異,但肉牛場業主應了解當地主要流行的疾病,分類并按照其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后針對性制定相應的防疫計劃。
一、傳染病的防控計劃
1.日常預防控制措施。
(1)牛場應建圍墻和防疫溝。生產區和生活區要分開,生產區門口設置消毒室(內有紫外線等消毒設施)和消毒池,消毒池內放置2%~3%氫氧化鈉溶液或0.2%~0.5%過氧乙酸等藥物,藥物定期更換,以保持有效濃度。
(2)嚴格控制非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如有必要,經同意后,應更換工作服、鞋帽,經消毒后方可進入。不準攜帶動物、畜產品、自行車等入場。
(3)牛場工人應保持個人衛生。上班應穿清潔的工作服,戴工作帽,及時修剪指甲。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格健康檢查,凡檢出有結核、布氏桿菌病者,應及時調離牛場。
(4)生產區管理。不準解剖尸體,不準養貓、狗及家禽等。
(5)經常保持牛場環境衛生。經常保持牛場衛生的良好狀態,運動場內無污泥、磚石、積水及糞尿。保持牛舍干凈整潔衛生,牛舍地面、牛槽每天清掃、沖洗,實行每周定期消毒一次。做到夏防暑、冬防寒,及時殺滅蚊蠅。每年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全場全面大消毒。
(6)糞便無害化處理。奶牛糞便可集中發酵后作肥料或進行無害化處理。并經常檢查糞便中有無寄生蟲及其卵。
(7)免疫接種。每年春季對牛群注射炭疽芽胞疫苗;春秋兩季進行口蹄疫和流行熱疫苗防疫注射。采用結核菌素試驗,按農業部頒發的《動物檢疫操作規程》,每年春秋兩季各1次,進行結核病常規檢疫。可疑牛經2個月后用同樣方法在原部位進行重新試驗。檢驗時,在頸部另一側同時注射禽型菌素做對比試驗,以區別出是否是結核病牛。兩次檢驗都呈可疑反應者,判為結核陽性牛。凡檢驗出的陽性結核牛,一律淘汰。
每年春季進行布氏桿菌病的檢疫。先經虎紅平板凝集初篩,試驗陽性者進行試管凝集試驗,出現陽性凝集者判為陽性,出現可疑者,經3~4周重新采血檢驗,如仍為可疑反應,應判為陽性。凡陽性反應牛一律淘汰。
嚴格控制牛只進場,凡調入牛只,必須有獸醫法定單位的檢疫證書并進行結核、布氏桿菌病的檢疫;入場前還必須進行防疫隔離,經確認健康無病者,方可進場。
(8)積極采取疫病撲滅措施。牛場一旦發現傳染疫情,應立即(24 h內)上報有關獸醫行政部門,并對牛場采取防疫封鎖措施,及時隔離病畜,并對未出現癥狀牛群進行緊急防疫注射,嚴格控制人、畜、車輛流動。病、死畜應按獸醫衛生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待疫情解除后,牛場經全面終末大消毒,并報上級有關部門,方可解除封鎖。
2.制定切實可行的傳染病免疫計劃(見本章第二節)。
3.發現病牛時應采取的措施。
發現奶牛發病,如流口水、發燒、幾頭牛先后發病等情況,疑為傳染病時,應及時隔離病牛并盡快報告鄉鎮獸醫站診斷。病因不明或自己不能確診時應采取病料送有關部門檢測;確診為傳染病后,要立即采取措施對全部奶牛進行檢疫,病牛隔離治療或者淘汰,對假定健康奶牛進行緊急預防接種或藥物預防;病牛污染的場地、器具及其他污染物進行徹底消毒,病牛吃剩的草料、糞便、墊草進行焚燒處理;病牛及可疑病牛的牛奶、肉、內臟、皮張需經獸醫檢驗,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焚燒、深埋。
二、寄生蟲病的防控計劃
目前牛寄生蟲病的流行在逐漸增加,特別是肝片吸蟲、球蟲等所引起的感染,在許多牛場都有發生。寄生蟲病對牛的危害性因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在認真調查疫情的基礎上,擬定出最適合當地牛群預防和驅蟲的防控規劃。
1.重視放牧和飼料衛生管理。
一是嚴禁夏季在疫區有蜱的小叢林放牧和有釘螺的河流中下游飲水,以免感染焦蟲病和血吸蟲病;二是嚴禁收購肝片吸蟲病流行疫區的水生飼料(如水花生)作為牛的粗飼料。
2.定期檢查防疫工作。
一是夏秋季各進行1次檢查疥癬、虱子等體外寄生蟲的工作;二是6~9月份,在流行焦蟲病的疫區要定期進行牛群體表檢查,重點做好滅蜱工作;三是根據肝片吸蟲的發病規律,定期進行計劃性驅蟲,9月份停喂青草,12月份藥物驅蟲有效,嚴重感染區,可再在翌年的6月份增加一次驅蟲;四是春季對犢牛群進行球蟲病的普查工作,發現病牛及時驅蟲。
3.驅蟲程序。
肝片吸蟲:4~6月齡犢牛用左旋咪唑、肝蛭凈和芬苯達唑。配種前 30 d驅蟲 1次,用藥同上。產后20 d驅蟲1次,用哈羅松或蠅毒靈。
球蟲:磺胺二甲嘧啶,劑量為140 mg/kg體重,口服,l天2次,連服3 d。氨丙琳,每天20~50 mg/kg體重,連服5~6 d。莫能霉素,每噸飼料加入16~33 g。拉薩洛素用量為112 mg/kg體重。
三、奶牛的乳房保健計劃
1.擠乳衛生管理。
(1)擠乳員應保持相對固定,避免頻繁調動。
(2)擠乳前將牛床打掃清潔,牛體刷拭干凈。
(3)擠乳前,擠乳員雙手要清洗干凈。有疫情時,要用0.1%過氧乙酸溶液洗滌。
(4)洗乳房先用200~300 mg/kg有機氯溶液清洗,再用50℃溫水徹底洗凈乳房。水要勤換;每頭牛要固定一條毛巾;洗滌后用干凈毛巾擦干乳房。
(5)乳房洗凈后應按摩使其膨脹。手工擠乳采用拳握式,開始用力宜輕,速度稍慢,逐漸加快速度,每分鐘擠壓80~100次;機器擠乳,真空壓力應控制在0.047~0.051兆帕,搏動控制在每分鐘60~80次,要防止空擠。
(6)無論機器擠奶或手工擠奶,當榨乳完畢,用3%~4%次氯酸鈉液或0.5%~1%碘附浸泡乳頭。
(7)先擠健康牛,后擠病牛;乳房炎患牛,要用手擠,不能機擠。
(8)擠出頭兩把乳檢查乳汁狀況,乳房炎乳應收集于專門的容器內,集中處理。
(9)洗乳房毛巾、奶具,使用前后必須徹底清洗。洗滌時先用清水沖洗,后用溫水沖洗,再用0.5%熱堿水洗,最后用清水洗。橡膠制品清洗后用消毒液浸泡。
(10)擠乳器每次用后均要清洗消毒:每周用苛性鈉溶液徹底消毒一次(0.25%苛性鈉溶液煮沸15 min或用5%苛性鈉溶液浸泡后干燥備用)。
2.隱性乳房炎監測。
(1)每天檢查乳房,如發現損傷要及時治療。臨床型乳房炎要在獸醫的監督下及時治療,對有可能傳播的重病牛立即隔離。
(2)泌乳牛每年3、6、9、11月份進行隱性乳房炎監測,凡陽性反應在“++”以上的乳區超過15%時,應對牛群及各擠乳環節做全面檢查,找出原因,制定相應解決措施。對反復發病,1年5次以上,長期不愈,產奶量低的慢性乳房炎病牛,以及某些特異病菌引起的耐藥性強、醫治無效的病牛,要及時淘汰。
(3)干乳前10 d進行隱性乳房炎監測,對陽性反應在“++”以上牛只及時治療,干乳前3 d內再監測一次,陰性反應牛才可停乳。
(4)干奶后1周及產犢前周,每天堅持用廣譜殺菌劑對乳頭浸泡或噴霧乳頭數秒鐘。奶牛停奶時,每個乳區注射1次抗菌藥物。
(5)每次監測應詳細記錄。
3.控制乳房感染與傳播的措施。
(1)乳牛停乳時,每個乳區注射1次抗菌藥物。
(2)產前、產后乳房膨脹較大的牛只,不準強制驅趕起立或急走,蹄尖過長及時修整,防止發生乳房外傷。有吸吮癖牛應從牛群中挑出。
(3)臨床型乳房炎病牛應隔離飼養,奶桶、毛巾專用,用后消毒。病牛的乳消毒后廢棄,及時合理治療,痊愈后再回群。
(4)及時治療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產后敗血癥等疾病。
(5)對久治不愈、慢性頑固性乳房炎病牛,應及時淘汰。
(6)乳房衛生保健應在獸醫人員具體參與下貫徹實施。
四、牛的蹄部衛生保健
蹄病在奶牛疾病中發生率較高,據統計占總發病率的9%以上,嚴重時可導致發病奶牛的廢棄,因此,蹄部的衛生保健不應忽視。
1.保證環境衛生。
保持牛舍、運動場地面的平整、干凈、干燥,及時清除糞便和污水。
2.保持奶牛蹄部清潔。
夏季可用清水每日沖洗,清洗后用4%硫酸銅溶液噴灑浴蹄,每周噴灑1~2次;冬季可改用干刷潔蹄,浴蹄次數可適當減少。蹄浴是預防蹄病的重要衛生措施。蹄浴較好的溶液是福爾馬林液,取福爾馬林3~5L加水100 L,溫度保持在15℃以上,此外,硫酸銅也可作為浴液。裝浴液的容器寬度約75 cm,長3~5 m,深約15 cm,溶液深應達到10 cm。浸浴后在干燥的地方停留半小時,其效果更佳。
3.定期修蹄。
每年應修蹄兩次。修蹄工作應由已經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
4.及時治療。
對患有肢蹄病的奶牛應及時治療,促使其盡快痊愈。
同時,應給予平衡的全價飼料,以滿足奶牛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禁止用患有肢蹄病缺陷的公牛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