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母雞病是籠養蛋雞中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規?;B殖的加快,此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長,由于此病感染高產的蛋雞,越高產發病率也越高,所以給養雞業帶來很大的損失。新母雞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其是夏、冬季節最重,主要感染剛開產的蛋雞,又稱“月子病”。
(一)發病情況
某養殖戶飼養的籠養蛋雞存欄5 000只,日齡185,產蛋率為75%,雞群精神狀況良好,飲食也正常,沒有其他病癥,只有少數幾只有腹瀉現象。后有零星雞逐漸出現癱瘓,零星死亡。雞群在白天正常,但是往往在凌晨突然癱瘓或死亡,將病雞拿出雞籠可見其尾部翅膀垂地,腿后伸,基本不能站立,非常軟弱無力,排黃綠色稀糞便,產出的蛋軟殼或沙殼,在籠外飼養并喂食抗生素和維生素等藥物1~3 d后大部分的雞恢復健康,只有少數雞死亡。死亡的雞冠髯呈紫色,泄殖腔外翻,體況良好。
(二)剖解變化
雞因脫水,往往皮膚折縮,皮膚干燥。病雞剖檢主要表現為卵泡充血,肝臟質脆淤血,肺淤血,心臟擴張,輸卵管充血、水腫,卵黃膜充血,子宮出血呈紫紅色,輸卵管內有時存一個軟殼或硬殼蛋。胰腺變性壞死,呈黃白相間。腺胃潰瘍,腺胃壁變薄或穿孔,黏膜糜爛,腺胃乳頭流出褐色液體。腸道出血,腸黏膜脫落,內容物呈灰白色或黑褐色。死亡的雞體膘較好。
(三)綜合防治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確診為新母雞病。針對該病的特點,要注意凈化雞場環境,減少環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減少雞染病的幾率,并且不要使用腐敗變質的飼料,防止肉毒梭菌對雞群造成危害。在高發季節還要加強籠舍的通風,增加雞群的采食飲水量,還可在飲水中加入抗熱應激藥物和維生素類藥物,及時隔離病雞,減少雞群發病率。另外為保證產蛋率防止此病還可在產蛋高峰時加強飼養,在飼料中適量增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保證雞的營養需要。
雞群發病后,可用瀉痢快克(400斤水)+冰雞靈(200斤水)混合飲用,連用3~5 d,中午、下午、夜間使用。為排出肉毒梭菌毒素可內服5%葡萄糖水、氨基維他等促進毒素排出體外。同時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抗生素控制肉毒梭菌的繁殖。使用胃腸黏膜修復劑,修復損傷的胃腸黏膜。
(四)小結與討論
新母雞病有幾個代表性的特點,首先該病易發于開產母雞,常見日齡為150~250,產蛋率在65%~88%的雞群。雖一年四季都發病,但主要是夏季最高發;另外,其發病突然,常讓人措手不及;病態表現為疲勞和癱瘓;主要影響產蛋率,造成大的損失;本病為代謝病,不具有傳染性。
引起雞群感染此病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肉毒梭菌毒素的影響,肉毒梭菌毒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雞群可通過飲水、食用霉變的飼料、接觸帶毒素的土壤和畜禽糞便而感染肉毒梭菌毒素,在胃腸道吸收后作用于神經末梢,阻止乙酰膽堿的釋放,從而導致肌肉麻痹。(2)營養供應不足。養殖戶應在開產后增加雞的營養供應,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能量、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保證雞的營養。(3)血氧低。由于籠養雞多在室內飼養,而夏季室內外溫差小或通風不良時可造成血氧含量過低。(4)呼吸性堿中毒。由于雞汗腺不發達,主要依靠呼吸蒸發排熱,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流失,從而導致體內的pH值上升,引起堿中毒。(5)血液粘稠度增高。雞舍夜間熄燈后雞群仍繼續排尿散熱, 血液中水分減少而粘稠, 血容量減少,血液攜氧能力降低,使雞心力衰竭而死。(6)熱應激造成體溫升高。由于剛開產的母雞羽毛豐滿,夜晚活動量減少,熱量散發困難,所以造成雞多在凌晨死亡。
了解新母雞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特點,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預防和治療疾病,養殖戶在飼養過程中要根據開產母雞特點,加強營養,注意衛生,凈化環境,防止夏季應激,對此病應引起高度的關注,預防為主,防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