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下旬,廣安區一小型公豬場出現發病情況。公豬出現眼結膜潮紅、全身發紅或蒼白、喜臥、高熱、漸進式消瘦,后期皮膚發黃,睪丸嚴重腫大、發熱(觸感),兩側睪丸大小不對稱。筆者于發病后7 d前去處理,經過采血實驗室檢驗和結合臨床癥狀分析,確診為豬乙型腦炎和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通過采取措施,經過1月治療后,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感染乙型腦炎睪丸嚴重萎縮變硬的6頭公豬淘汰。
(一)發病經過
該公豬場是由一廢棄的豬場改建而成,發病前存欄公豬23頭(其中能采精的公豬3頭,待訓化公豬21頭系業主去年4月份從南充某種豬場引進),初期幾頭公豬發病,豬眼結膜潮紅、全身發紅,公豬睪丸腫大、發熱,兩側睪丸大小不對稱。后期豬場所有公豬發病,喜臥,糞便干燥呈球狀,未出現豬只死亡。畜主在飲水中添加黃芪多糖、金霉素等藥,同時注射青霉素和退燒藥等一周后無效果,到求診之日約有12頭公豬發病。
(二)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后備公豬體溫升高到40℃以上,眼結膜潮紅,皮膚發紅或蒼白、繼而黃染,在四肢末段、會陰、胸前、腹下、耳廓出現暗紅色淤斑。食欲減退,飲欲增加,精神沉郁,喜臥嗜睡,豬只不愿走動,后期豬只出現被毛粗亂、消瘦等癥狀。糞便干燥呈球狀,表面常附有白色黏液,尿呈深黃色。個別慢性型病豬背脊表皮毛根處出現出血點(尤以前肩夾背脊表皮毛根處出現出血點更為明顯)。
(三)治療措施
1.對每頭豬緊急免疫豬乙型腦炎活疫苗2頭份,21 d后再加強免疫一次。
2.對發熱的病豬用安痛定注射液10~20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直到體溫降至正常為止。為防止繼發感染,用磺胺嘧啶注射液20 ml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 d。對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嚴重豬只用焦錐血蟲凈(貝尼爾0.25 g和相當于原藥20 g的魚腥草注射液10 ml)按5~7 mg/kg體重肌肉注射,1~2 次/天,5 d為一療程。
3.對于豬群,在每噸飼料中添加尼可蘇(規格每包500 g,鹽酸土霉素和貝尼爾各50 g的復方制劑)1 500 g,飼喂7~14 d。
4.采取支持療法,口服補液鹽飲水,或在飼料中添加多糖多維,必要時進行葡萄糖輸液,加NaHCO 3。對慢性感染豬注射鐵劑(200 g葡萄糖酸鐵/頭)。
5.輔助療法。公豬睪丸炎嚴重的,進行冷敷。
(四)小結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牛、羊、犬、貓等多種動物紅細胞表面或血漿及骨髓中的一種熱性溶血性傳染病,病豬和帶病原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豬只相互咬斗或飲入含病原血液的尿液直接傳播,或通過蚊、虱、蜱、螨、針頭、剪刀、手術刀等媒介間接傳播,母豬還可經子宮感染胎兒。豬群密度過高,衛生較差,皮膚病較嚴重,或應激過強,都可誘導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發生。因此,豬場平時應采取的綜合性預防措施主要有:
1.切斷傳播途徑:豬乙型腦炎流行前,豬場開展滅蚊工作,徹底消滅傳播媒介。為有效預防豬附紅細胞體病,在對豬進行治療或免疫注射時一豬一顆針頭,斷尾、剪齒的器械在用于每一頭豬之前要消毒;定期驅蟲,殺滅虱子和疥螨及吸血昆蟲;防止豬群的打斗、咬尾。
2.免疫接種。
受威脅地區于每年2月份使用豬乙型腦炎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可有效控制本病的發生。
3.加強護理和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增強機體抵抗力。
豬乙腦目前無有效的療法,為減少并發癥,可進行對癥治療。
4.豬群藥物預防豬附紅細胞體病:
每噸飼料中添加800 g土霉素或金霉素加130 g阿散酸(以使豬皮膚發紅)或750 g尼可蘇(貝尼爾和鹽酸土霉素各10%復方制劑),飼喂7~14 d,或采取脈沖方式給藥。
5.如有混合感染,要注意其它致病因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