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也由原來的解決溫飽而向追求高品質生活轉化,但是,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觸動了消費者脆弱的神經,對于保障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已然成為目前社會的主流訴求。
黔江區地處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地理位置突出,面積2 4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5萬余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居多,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地區。黔江區畜牧產業發展迅猛,連續6年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是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先行區,2013年,農業部印發了《建立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試點方案》,在19個省份的212個縣(市、區)開展試點,重慶黔江就列位其中。
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建設措施
1.貫穿一條主線。按照“項目建設與資源利用相結合、企業經營與政府保障相結合、公益服務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無害化處理與生豬保險相結合、短期效益與長效運行相結合”的原則,借助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按照企業運營,政府支持的模式來構建長效運行機制。
2.制定兩項規范。
根據黔江區年均病死豬數量(養殖環節:正常死亡率3%~5%*年均生豬存欄量,屠宰環節:病害豬檢出率2%~5‰*區內屠宰場年均屠宰量)、鄉鎮偏遠情況、規模養殖場情況(是否有能力自行處理)、畜牧產業發展規劃等,運用誤差分析等數學原理,科學制定了《黔江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建設規范》(試行)。
一是對整個無害化處理工作鏈條上各環節制訂了標準,實現了量化管理,包括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病死豬10噸/天,設備處理能力5噸/次,日處理兩批次)、運輸車輛設計、掛牌、暫存點布局、裝尸袋規格(分別為30kg以下,30~60 kg,60 kg以上)、人員著裝、無害化處理設備(主體設備、輔助設備)、設施等建設標準,病死畜禽登記、上報、包裝、運輸、消毒、監管、管理、經費使用等運行標準;二是對不同的處理模式進行了規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分為三種模式,即委托集中處理(無害化處理中心處理)、自行集中處理(偏遠鄉鎮集中處理點)和自行處理(有能力自行消納處理),按照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理模式,進一步明確養殖業主、屠宰業主及相關部門的職能職責,強化責任意識,緊密配合工作,切實加強病死畜禽管理和無害化處理工作。
3.構建三大體系。
(1)構建集中無害化處理體系。從資源利用角度和長遠建設運行來考慮,黔江區與重慶市環衛集團合作建立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與黔江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項目合并建設,統一立項、規劃、建設,構建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的主體。一是建設計劃,重慶市環衛集團計劃投資1 500萬元,于黔江區正陽街道團結居委一組(黔江區餐廚垃圾處理廠地塊內)建設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心,設計處理能力為1 800噸/年病死豬產品,計劃在2015年6月前竣工投產;二是處理工藝,經過考察研究、科學論證,結合本地區實際,采用濕化處理工藝,病死豬通過高溫高壓化制后,可回收部分動物油脂。同時利用黔江區餐廚垃圾處理廠的厭氧消化產沼氣工藝,降低熱能運行費用。此外,產生的高濃度污水和肉渣將進入餐廚垃圾厭氧消化系統產生沼氣,其厭氧出水及臭氣進入餐廚垃圾處理廠內的污水處理和臭氣處理設施,處理達標后排放。實現在降低投資和運行費用的同時,極大減少無害化處理過程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實現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病死豬無害處理中心的資源共享和循環利用;三是運營方式,市環衛集團作為企業方將統一對病死豬實行無害化處理并負責運輸環節和處理中心的維護,政府部門負責鄉鎮收集網絡的建設和病死豬的收集和暫存。
(2)構建鄉鎮收集管理體系。結合本地區實際,一是結合利用黔江區市政園林局在各鄉鎮的生活垃圾中轉站項目,將鄉鎮的病死畜禽收集網絡建設其中,不僅減少了選址、征地和審批的程序,也大大降低資金投入和加快了建設進度,同時也為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長期開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制定標準和規范,采購專業設備(冷鏈設備、條碼打印機、電子吊秤、電動葫蘆、縫合機、車輛清洗消毒機等);三是建立以畜牧獸醫站為主的無害化監管隊伍,對病死豬收集者和畜主給予一定的無害化處理補貼。
(3)構建自行處理消納體系。一是加強區內原有的無害化處理設備設施的完善和維護,對區內運行的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進行評估,對評估合格的規模養殖場進行調查問卷,是否意向進行委托處理;二是對于養殖量較大或較為集中,且偏遠交通不便的農村散養區域,將按區內出臺的建設規范要求于明年規劃建設村級自行集中處理化尸池;三是對于其他養殖量較小或較為分散且偏遠交通不便的農村散養的區域,將由包片獸醫指導其采用深埋、焚燒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
(4)建立四點監管。建立黔江區動物疫病防控監管指揮中心,對全區規模養殖場、屠宰加工場、病死畜禽收集點和無害化處理中心四個重點區域安裝視頻監控點,每個監管點安裝3~5個終端可控的攝像頭,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監管。
5.提供兩個保障。
(1)規范市場秩序。一是開展私屠濫宰專項整治行動,重點對病害豬肉進行查處,根據掌握的證據和群眾的舉報,區畜牧獸醫局、區公安局、食藥監分局等部門對確鑿的私屠濫宰窩點進行搗毀,對證據確鑿的私屠濫宰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二是進一步完善機制,建立常態化監管,加強多部門溝通,確保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建立定期巡查、反饋監督等多種方式的常態化監管制度。
(2)加大宣傳力度。一是通過舉辦培訓會、分發傳單、電視報道等形式加大對從事畜禽養殖、運輸、屠宰、加工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的宣傳培訓力度,普及健康養殖和防疫常識,提高科學防疫、安全用藥的能力和主動防控意識,改善防疫條件,從源頭降低動物發病率和死亡率;二是主動接受媒體監督,通過報刊網絡、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向群眾宣傳病死動物及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的重要作用,普及畜禽產品安全消費常識,提高消費者對病死動物及動物產品的識別能力和自我防護意識。
二、存在的問題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是一項關乎民生的大事,也是不容一絲懈怠的要事,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探索建立中遇到一些問題。一是經費來源緊張,由于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貼標準為80元/頭,病死豬處理后的生物制品售出價格也不高,然而病死豬處理的費用包含收集、運輸、處理等眾多環節,費用支出項目包括電費、人工、設備維護、管理、運輸費等,難以用補貼和獲得的生物制品來維繼病死豬處理工作;二是黔江地處山區,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目前建設完成的收集點的工作運行主要針對當地規模養殖場,由養殖業主自行對病死畜禽運輸至收集點,但對轄區內的農村散養病死畜禽要求養殖戶主動運輸至收集點存在較大的難度,如組建專門的收集隊伍在經費和人員管理均存在諸多問題;三是由于偏遠鄉鎮部分散養戶無害化處理意識不強,加之山路崎嶇,造成無害化處理監管未能全覆蓋。
三、對策
一是探索保險聯動機制,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與保險政策相結合,運用生豬保險的杠桿有機調節,建立長效機制;二是科學劃分布點,綜合考慮交通、人員、存欄量、疫情信息等情況,動態調節收集車輛路線;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在主要的道口、集市、醒目位置張貼宣傳單,對規模養殖場業主召開培訓會,對散養戶實行包片獸醫負責制,著力將無害化處理意識普及到家;四是完善無害化處理監管體系,利用政策杠桿調節和調動養殖場(戶)處理熱情,散養戶由包片獸醫負責監管,同時建立完善的影像資料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