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學
豬口蹄疫具有發病快、危害大、傳染廣、發病率高等特點,家畜中以牛最易感染,其次是豬。傳染源包括隱形感染動物排泄物、發病動物排泄物及其口腔、蹄部水皰液。傳播途徑以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為主。該病的潛伏期由過去的1~7 d變為潛伏期延長,有的可長達20 d。以往通常是秋末冬春季節常發,現在由于交通發達,活豬交易活動頻繁,加上豬只發病越來越復雜,該病表現為無明顯季節性發病,但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隨著群體的更新、更易感性后代的不斷增多,常導致該病每隔一兩年或三五年爆發流行一次。成年豬一般能耐過而痊愈,痊愈的動物對該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沒有母源抗體保護或免疫力弱的仔豬很難抵抗病毒的侵害。
(二)臨床癥狀
患豬表現被毛粗亂、精神不振、食欲降低、流延、喜臥,體溫升高至40℃~41℃,特征性癥狀是鼻盤、口腔、齒齦、舌、乳房尤其是哺乳母豬可見明顯的水皰和爛斑,水皰破潰后露出暗紅色、邊緣整齊的糜爛面,嚴重時蹄殼脫落,蹄痛跛行常見于體重大的豬,尤其是育肥豬。母豬蹄痛時不能站立,常跪在地面爬行,妊娠豬容易引起流產。臨床上多續發感染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這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死亡率。如無續發感染,多呈良性經過,則經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嚴重病變則可延至2~3周或更久;若有繼發感染時,病癥加重,蹄殼可能脫落。成年豬消瘦,一般能耐過而康復,沒有母源抗體保護的仔豬或免疫低下的哺乳仔豬患病時水皰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胃腸炎和心肌炎,臥地不能吃奶,常常于哺乳時急性死亡。
(三)治療措施
治療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及時控制疫情,避免暴發。發現病豬立即進行隔離,死亡豬只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所有圈舍進行消毒處理?;钾i病變部位每天用溫熱0.1%高錳酸鉀沖洗兩次,然后涂碘甘油或龍膽紫溶液。
藥物治療可使用口蹄疫外源性抗體,按1 kg體重0.1 ml量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首次用藥量加倍,該種治療方法可有效控制引發的心肌炎;如有混合感染,需要配合比較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如頭孢噻呋鈉、頭孢喹肟等;同時配合瑞特靈拌料使用,1 kg拌500 kg飼料,或健力源500 g拌1 t飼料,可起到全群治療和預防作用。
中藥治療法,貫眾15 g、桔梗12 g、山豆根15 g、連翹12 g、大黃12 g、赤芍9 g、生地9 g、花粉9 g、荊芥9 g、木通9 g、甘草9 g、綠豆粉30 g,共研末加蜂蜜100 g為引,開水沖服,每日一劑,連用3劑。同時加強病畜的護理,給病畜柔軟草料和經萬金水1∶400倍稀釋的清潔飲水,喂添加VC且易消化的糠麩稀粥或其他糊狀食物為食。
(四)預防措施
實行科學的免疫制度是預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豬口蹄疫是國家要求強制免疫的重大動物疫病之一,要求應免動物的免疫密度達到100%。由于口蹄疫病毒具有多種血清型,這給免疫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當周圍區域有新的血清型豬口蹄疫爆發時應進行相應血清型疫苗的緊急免疫。為確保免疫效果,必須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選擇高效合適的疫苗,并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免疫程序必須結合本場的免疫檢測結果來測定,疫苗可選擇O型和亞洲I型重組疫苗,一般育肥豬,在45~55日齡時進行首免,80日齡進行加強免疫;種豬免疫程序實行常態化免疫,做好基礎免疫,即先免疫接種1次,間隔1個月后再加強免疫其次。在做好口蹄疫免疫程序的同時,應根據豬場自身疫病情況,制定其他疾病的免疫措施。
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整個豬群的抵抗力。在生產區時,飼養員之間避免或盡量減少接觸,減少傳染的概率。購買種豬時,杜絕到疫區購買,嚴格檢疫程序。新進的豬應該隔離觀察21 d,確認是健康的豬之后再進行合群飼養。嚴格執行消毒措施,減少疫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