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昊玲 常澤軍/河北秦皇島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隨著農業產業發展,農產品生產能力日益提高,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供給數量趨于飽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社會輿論的焦點、政府工作的難點。為了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各級政府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立法,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各個環節的監管,收到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由于一些深層次的法制、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隱患仍然存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任務還很艱巨。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2006年4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該法明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對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中各環節法律主體職責和相關制度、農產品包裝標識、監督檢查主體、制度及運行機制等都做了明確規定。為了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確保農產品安全,國家和農業主管部門修訂了相關法規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修訂了相關法律法規。一是修訂了《畜牧法》,增設了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相關章節,提出了實施畜禽標識、養殖檔案等管理辦法;二是修訂了《動物防疫法》,進一步完善了免疫、檢疫、疫情報告和處理等動物疫病防控制度;三是制定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明確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和監管辦法;四是修訂了《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投入品監管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銷售管理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二)加強農產品生產管理。近年來,各級政府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法,重點加強了產地環境和投入品管理,推行了標準化生產,提升了種養殖業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三)規范農產品市場管理。一是貫徹實施《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范》,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范和升級,使農產品批發市場設施完善,服務優化,管理規范,并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產銷結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二是貫徹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制度。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隊伍和設施設備建設,初步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提升了監管能力。
近年來,各級政府和農業等相關部門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初步建立了法規體系、監管機構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推行了各個環節的監管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穩步提升,蔬菜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的較高水平。然而,由于現行法規政策方面的缺陷,以及執行中的偏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近年來,連續發生了三聚氰胺奶、瘦肉精肉、農藥殘留蔬菜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僅給相關產業造成了極大損失,而且給人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現行法規和政策方面的缺陷和執行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內容不夠完善,有些規定不夠明確。例如:第一章總則,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未能明確規定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設立哪些具體的監管機構,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隊伍未能全面建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人員不固定,尤其是鄉鎮基層監管機構未能建立,而影響了監管工作的全面開展。
(二)現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未能全面貫徹落實,法律效率未能全面體現。例如:第四章農產品生產,第二十五條“……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或者休藥期的規定……”,由于缺乏有效地監管措施,而實際上無法全面貫徹實施。
(三)市場準入制度未能全面實施,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把關不嚴,存在較大隱患。2008年以來,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辦法,原計劃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公示制度。但是,農產品市場準入推行多年多來,未能得到有效實施。
(一)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按照全程監管,重點監控的基本原則,對現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行修訂。明確農產品生產、購銷、儲運、加工(屠宰)、市場銷售、餐飲消費等環節的主體責任,以及監管責任,細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監管制度和違法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監管體系、監測預警體系、法制查處體系、追根溯源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特別要實現農業、商業、工商、質檢、食藥監管部門監管責任的有機銜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農業法》、《畜牧法》、《漁業法》、《動物防疫法》、《家畜屠宰管理條例》等多部法規監管制度的有機銜接,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有機銜接。
(二)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按照政府負總責,農業部門負主要責任,其他部門各盡其責的基本原則,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一是建立行政管理體系。各級政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按照農業發展階段和發展趨勢的總要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擺到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同時,按照工作重心轉變的具體要求,調整機構設置。市、縣農業部門,應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辦),鄉鎮政府應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并調配專職工作人員,專門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二是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縣以上農業部門設立農產品質量監測站,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和技術人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和村民委員會、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農產品質量速測點,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質量檢驗、危害評估、預警預報等項工作。三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和法制監管體系。縣以上農業部門應按照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推行“三品一標”工作機制的總要求,建立“三品一標”認證服務機構和法制監管機構,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同時,依法加強監管確保收到實效。四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評價體系。各級、各類農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應組織會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評議,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和行業自律制度。
(三)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各級政府、農業和其他相關部門應按照全程監管、重點監控、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的總原則,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把好市場準入關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取得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的農產品,應實行貼標上市;未取得質量安全認證的農產品,應實行質量安全檢驗合格,并標明產地、質量負責人等可追溯信息上市。動物產品實行疫病檢疫與質量安全檢驗同步實施,重點把好出欄、屠宰檢疫和質量檢驗關。
(四)調整扶持政策和輿論導向。各級政府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資金,應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到首位,良種補助和科技項目應首先考慮是否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各項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應優先投放農業標準化示范工程和項目,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示范網點。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以及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扶持力度,特別應支持農產品品牌創建,發展安全優質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另外,應對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知識和防范措施培訓,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引導消費者理性選購農產品,安全食用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