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平
(貴陽市花溪區農業局畜牧站,貴州貴陽 550025)
花溪區生豬生產形勢分析及發展建議
雷 平
(貴陽市花溪區農業局畜牧站,貴州貴陽 550025)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生豬生產發展,相繼出臺了能繁母豬補貼、生豬標準化建設項目和能繁母豬保險等惠農政策,各項政策快速實施,落實到位,促進了生豬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從我區目前生豬產業發展形勢分析,盡管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但總體發展形勢良好。
花溪區;生豬;生產形勢;建議
花溪區生豬市場與國內市場動態相似,自2011年創造歷史新高后(仔豬最高達36元/kg、育肥豬20元/kg),從2012年上半年起持續下滑,其間雖有小幅波動漲跌,但總體看來仍呈不斷下滑趨勢,直至2015年1~2月,仔豬價格和肥豬價格甚至雙雙降至12元/kg以下,成為近年來最低谷,與最高峰時相比,每頭仔豬(20kg體重)銷售價格下降320元,每頭育肥豬(125kg體重)銷售價格下降近1000元。
我區生豬飼養成本主要由飼料成本、人力成本、防疫成本、水電、設備設施成本和其他成本組成。在以上成本組成中,近年來發生變化的主要是飼料成本和人力成本。至2014年4月,豆粕價格下降(降至3800元/t),而玉米價格繼續上升(最高達2900元/t),飼料價格基本穩定。至2014年9月起,玉米價格有所下降(2400元/t),飼料價格亦隨之下降,每頭育肥豬(125kg)出欄飼料成本1530元左右,這一飼料成本價穩定維持至今。人力成本方面,2012年至2015年,飼養員月工資上升約200元,每頭豬出欄飼養成本上升5~10元。
綜合各方面因素,2012年以來,我區生豬飼養成本總體上升,平均每頭豬出欄成本上升90元左右。在飼養成升高,市場價格下降的情況下,2014年至2015年2月,我區生豬養殖處于虧損狀態。每頭育肥豬出欄約虧損150元左右;2015年3月后,虧損程度有所緩解,但總體仍處于虧損。2015年3月后,仔豬銷售已得到有所盈利。
3.1 生豬養殖資金投入不足
豬生產需要較大的投入,目前我區主要靠爭取省、市項目資金扶持來增加投入,但扶持的面有限,僅有少部分大規模養殖場能得到設施設備方面資金補助,其他小養殖場基本沒有扶持,發展受限。同時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額農貸額度偏低,貸款程序或手續復雜,又因信貸擔保與反擔保機制未建立等諸多體制機制的制約,難以對發展生豬生產特別是發展規模養豬提供信貸支持。養殖戶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幾年生豬價格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目前價格又走向低潮,養殖效益低甚至虧本,養殖戶自身積累不足,再生產性投入不多。
3.2 生豬養殖產業化水平較低
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需要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生豬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的一體化,服務的社會化,不斷提高養殖農戶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由于我區生豬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不足,已建立的組織作用發揮有限,沒有實現與市場的有效連接。導致生豬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差,競爭力不強。另外,農村養殖戶沿用傳統習慣飼養的現象還很普遍,粗放經營、品種更新換代不及時,科學飼養水平有待提高。
3.3 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不高
隨著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勞動力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效益較低,加上養殖風險大等原因,散養戶不斷下降已呈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也給生豬生產的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提供了機遇。近年來,我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規模養殖發展仍然不足,自黨武、湖潮劃歸貴安新區管理后,規模養豬場數量大幅下降,到目前全區規模養豬場只有7家,我區生豬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3.4 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
近兩年來,隨著國家在生豬養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豬大縣養殖場(戶)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勵發展勢必導致生豬總量的急劇增長,從市場經濟規律來講,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豬價格下跌,而我區得到的扶持項目不多,生豬發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豬市場價格下跌,加上飼料價格高昂,已給養殖場(戶)造成虧損,養殖場(戶)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加上屠宰加工環節與養殖環節脫節,屠宰環節低收高賣,牟取暴利,出現嚴重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對養殖場(戶)沒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養殖場(戶)喪失了養殖熱情。
4.1 科學規劃布局
緊緊圍繞旅游文化創新區建設目標,結合新花溪區實際情況,按照“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種養結合、適度規模”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環保之間的關系,引導養殖企業到“青-黔-燕-馬-高”發展生豬養殖。創建優勢品牌,繼續打造城市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全面提升生豬產業發展。
4.2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進生豬規模健康養殖
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同時年度預算時安排一定資金作為生豬產業發展基金,用于養殖大戶、龍頭企業貸款貼息和良種繁育、科技推廣、動物防疫、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將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發展、小額信貸扶貧等各類專項資金進行整合用于生豬規模化養殖。
4.3 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快產業化經營
創造寬松的環境,給予專項工作經費,從項目上給予傾斜,積極培育豬業協會和豬業專合組織,積極指導龍頭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發展產品精深加工,創立品牌。建立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的利益共同體,切實發揮帶動作用。積極培育生豬業經紀能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在生豬流通中的作用,推動生豬生產的大發展。
4.4 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養殖,提升規模化程度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項目資金支持,認真落實好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管好用好項目資金,建議在區財政預算中安排生豬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規模生豬養殖場。
[1] 曾杰,彭珊,劉麗,等.貴陽市生豬生產形勢分析及發展建議[J].貴州畜牧獸醫,2010,(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