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芬
(甘肅省酒泉市畜牧獸醫局,甘肅酒泉 735000)
奶牛產后疾病防控研究
李玉芬
(甘肅省酒泉市畜牧獸醫局,甘肅酒泉 735000)
奶牛產后常發疾病為乳房炎、子宮內膜炎、胎衣久排不下等。這些疾病若不加以防控,將會嚴重危害到奶牛的健康。因此,本文就中醫治療奶牛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和西醫方式治療奶牛胎衣久排不下做了專項研究,以資參考。
中醫;西醫;奶牛;疾病;防控
1.1 理論依據
產后疾病的病因病機,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亡血傷津,由于分娩用力,出汗和產傷失血過多,使陰血暴亡,變生他病;二是瘀血內阻,產后余血濁液易生瘀滯,或胞衣殘留或感染邪毒,均可導致瘀血內阻,敗血為病;三是外感六淫或飲食傷勞,產后氣血俱傷。元氣受損,抵抗力下降,是所謂“產后百節空虛”。按照中醫理論和實踐,自古就有異病同方和同病異方的治療方法,推遲妊娠總體上屬于氣血不足不能下養胞宮所致。黃、痛,是痰、濕、氣、血郁結不散,化而為炎。所以一般的治療原則是活血理氣,氣血雙補。用此原則對奶牛進行產后調理,是根據中醫學治療未有之病的特點,把中醫保健學運用于生產的切入點。
1.2 材料與方法
1.2.1 方劑的選擇
①采用當歸四物湯補血活血。即當歸、黃芪、熟地、白芍等分各50g,研末。溫開水灌服。三劑即可。
②蒲公英散蒲公英60~120g、全瓜蔞30g、銀花30g、連翹30g、當歸30g、川芎30g、紅花25g、乳香30g、沒藥30g、生地30g、川斷30g、甘草15g溫開水灌服。三劑即可。
1.2.2 用法
奶牛產后3d,用當歸四物湯,研末溫開水送服,每日一劑,連服三日。間隔7日后,服用蒲公英散,每日一劑,連服三日。有明顯癥狀著,間隔三日后,繼續用藥一療程。
1.2.3 試驗牛
選擇100頭經產奶牛,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頭。第一組在用藥調理后觀察記錄當年實產后疾病發病數。第二組作為對照。試驗期12個月。
1.3 結果
(1)產后疾病發病率顯著降低,對照試驗p<0.01,差異極顯著。試驗中產后疾病,指具有臨床癥狀的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等,經中西醫方法治療,大多數仍然能夠治愈的。試驗組比對照組產后疾病發病數減少了8頭,發病率降低了22%。兩種產后多發病的下降率相近。
(2)日均奶產量顯著提高。試驗組日均奶產量15kg以下為零,15~20kg 16頭,占32%,20~30kg的30頭,占60%,30kg以上的4頭,占8%;對照組15kg以下4頭,占8%,15~20kg 29頭,占58%3,20~30kg的16頭,占2%,30KG以上的1頭占2%。日平均奶產量試驗組平均26.5kg,對照組22.72kg,提高了3.78kg對照試驗p<0.01,差異極顯著。
(3)實際泌乳期平均延長實際泌乳期延長。試驗組實際泌乳期在285d以下的為零,達到285d的21頭,占42%,達到300d的23頭,占46%,達到305d的6頭,占12%,對照組270 d以下8頭,占16%,達到270 d的14頭,占28%,達到300d的3頭,僅占6%,達到305 d的為零。平均年實際泌乳期試驗組294.3d,對照組為277.3d,平均延長了17 d。對照試驗p<0.01,差異極顯著。
奶牛胎衣不下又稱胎膜滯留,是奶牛常見的產科疾病之一。胎衣不下時,一方面導致患牛子宮脫出,另一方面致使乳牛發生子宮內膜炎等,不但延長奶牛空懷時間,甚至使其屢配不孕。本實驗通過對胎衣不下奶牛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從而提出有效治療方案,以期為治療和預防奶牛胎衣不下提供參考依據。
2.1 診斷方法
(1)臨床診斷方法
對牛觀察其體態特征,進行測量體溫,調查其產犢記錄,并對其進行觸診、視診和聽診,同時采用開窒器對陰道內滯留胎衣進行檢查,根據臨床癥狀結合病史進行綜合性診斷。
(2)化驗室診斷
①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將被檢血清與布魯氏菌虎紅平板抗原各0.03 ml滴于玻璃板上混勻,在室溫下10min后觀察是否出現凝集現象。
②若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呈陽性,則再進行試管凝集試驗,若試管凝集實驗表現為陽性(凝集價1∶100以上為陽性),1個月后復檢,仍為陽性者,即可確診。
2.2 治療方法
在奶牛流產后立即一次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0 mg,同時,向子宮內投放青霉素鈉和生理鹽水混合液(1:5)500 ml,1h后再皮下注射縮宮素100 U,2h后重復一次。24h后,用10%的高滲鹽水1500 ml一次灌入子宮,3 d后胎衣仍未排出,最終采取手術剝離,手術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術后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1000ml沖洗子宮,肌注青霉素鈉400 IU單位,鏈霉素200 IU單位,連用5d,一次/d。同時,配合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30 ml/次。
2.3 結果
2.3.1 臨床診斷
病牛流產后,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體溫40℃,12h后胎衣不下,拱背努責,時做努責排尿姿勢。流產后第二天,從陰道口露出碗口大小紅色胎膜,上面布有棕黃色粘膿樣分泌物,陰道內流出紅褐色液體,發出惡臭氣味。流產胎兒死亡,根據臨床癥狀,疑似是布氏桿菌病導致流產,進一步進行化驗室檢查。
2.3.2 化驗室診斷
對病牛采用虎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布氏桿菌病檢測,結果發現: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陰陽性對照有效,將被檢血清與抗原混勻,在室溫下10min后出現凝集現象,呈陽性。
第一次試管凝集呈陽性(凝集價1:100時,判定為陽性),1個月后復檢,仍為陽性。據此,確診為布氏桿菌病陽性。
2.3.3 治療
通過對流產后胎衣不下奶牛進行藥物治療,48h后胎衣仍不能排出,且病牛開始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立即對其進行了手術剝離,但由于流產,胎膜尚未完全成熟,剝離過程較為困難。術后觀察發現,病牛在胎衣剝離后子宮繼發感染難以控制。同時奶牛泌乳減少,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機會隨之增加。配種期發現該牛發情延遲,產后32天才表現出發情癥狀,影響繁殖配種,預后不良。
使用中藥成方當歸四物湯和蒲公英散進行調理,對奶牛產后疾病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中藥調理方法簡單、效果顯著,與西藥治療對比,沒有棄奶期,適宜于無公害產品的生產。而西醫治療通過臨床和化驗室診斷,可以快速得出疾病源頭,并給出對應醫治方法,非常有效。可見,兩者各善其長,不必為此拘泥。
[1] 王志剛,蘇子杰.中藥調理對奶牛推遲妊娠防控的效果觀察[J].中國乳業,2009,(11):70-71.
[2] 溫赟,王志剛,蘇子杰.中藥調理對奶牛推遲妊娠防控的效果觀察[J].中國乳業,201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