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方軍
(黑龍江省綏濱縣畜牧獸醫局,黑龍江綏濱 156200)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流行、診斷和防控
盧方軍
(黑龍江省綏濱縣畜牧獸醫局,黑龍江綏濱 156200)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簡稱牛病毒性腹瀉或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世界廣為傳播的牛傳染病。本病以發熱、厭食、鼻漏、咳嗽、腹瀉、白細胞數減少以及消化道黏膜發炎、糜爛和淋巴組織顯著損害為特征,尤以腹瀉為其主要臨診表現。
牛病毒性腹瀉;診斷;防控
本病可感染黃牛、水牛、牦牛、山羊、豬、鹿等動物,家兔可實驗感染。傳染源主要是病畜和隱性帶毒牛。病畜可發生持久性的病毒血癥,其血、脾、骨髓、腸淋巴結等組織以及呼吸道和眼等的分泌物、乳汁、糞便等排泄物均含有病毒,健康牛與病牛或帶毒牛發生直接、間接接觸,經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以及通過胎盤垂直感染、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等途徑而傳染。各種年齡都有易感染性,但以2歲以下牛只最敏感,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小牛最易發病。豬有自然感染本病的報道,但不出現臨診癥狀。本病常年均可發生,冬季與早春多見,以6~18月齡的犢牛發病率較多。該病在封閉式牛群中可呈暴發式發病,犢牛急性病例可達25%,病死率為90~100%。在疫區只見散發病例,大多數呈隱性感染。
本病的潛伏期7~10d。本病在牛群中僅見少數輕型病例,多數呈隱性感染,有時也可能出現全群突然發病。6個月至2歲的牛只易發生急性病例。急性病牛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到40.5~41℃,精神委頓,食欲減退或廢絕,腹瀉,流涎,咳嗽,有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漏,眼結膜潮流淚,呼吸困難,口腔黏膜充血,唇黏膜、齒齦、頰及舌的兩側出現潰瘍。重癥病例呈現水樣腹瀉,糞便惡臭,帶有腸黏膜或黏性血液,嚴重脫水衰竭而死。慢性病牛臨診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生長遲緩、消瘦,出現持續或間歇性下病,病程可長達數月,最后因生產性能降低而淘汰。
尸體消瘦,重度失水,眼窩下陷。腸黏膜出血、水腫、潰瘍和壞死性病變。淋巴結腫大,切口外翻,有渾濁液體流出。特征性損害為食道黏膜糜爛,呈大小不等形狀與直線排列。瘤胃黏膜偶見出血和糜爛。剖檢可見鼻鏡、齒齦、舌、軟腭及硬腭、咽等黏膜形成小的、形狀不規則的淺爛斑。鼻腔內有淡黃色膠胨樣滲出物,氣管內有大量膿性分泌物,肺出血、水腫,切面有干酪樣物;皺胃炎性水腫和糜爛,腸壁水腫增厚,小腸呈急性卡他性炎癥,空腸和回腸有點狀或斑狀出血,黏膜呈片狀脫落;盲腸和大結腸末端有出血條紋,腸淋巴結水腫。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檢疫檢驗方法有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查、微量血清中和試驗。
4.1 材料準備
病毒:本試驗使用的病毒株為Oregon C24,按常規方法在犢牛腎、睪丸(初代或次代)或鼻甲骨細胞上繁殖,待75%細胞出現典型病變時收毒,凍融2次,測定毒價,分裝于小瓶內低溫保存。細胞:按牛原代腎細胞、睪丸細胞、鼻甲骨細胞或MDBK細胞。細胞培養液:為細胞加入10%犢牛血清;細胞維持液:為細胞加入2~3%犢牛血清;血清稀釋液:為細胞中不加血清。溶液pH為7.0~7.2,加入青霉素和鏈霉素,使終濃度為100國際單位(μg)/ml。乙二胺四乙酸鈉-胰酶消化液:按9:1的比例加入0.02%乙二胺四乙酸鈉和0.25%胰酶。24孔平底帶蓋塑料培養板:新的密封的培養板可直接使用;重復使用的培養板需經重鉻酸鉀清潔液浸泡24h,再依次用自來水和雙蒸水沖洗干凈,烘干,紫外線照射1h備用。加樣器:50~200μl調節加樣器。
4.2 實驗方法
(1)定量測定:被檢血清、陽性對照血清及陰性對照血清在試驗前應分別于56℃滅活30min。在微量細胞培養板上加入稀釋液50微升/孔。取被檢血清分別加入一至四排第一孔(每份血清縱向作四排,微量板可橫向或縱向使用)。用多頭加樣器(調至50μl)從每排第一孔橫向連續倍比稀釋到最后一孔,棄去最后一孔中溶液50μl。
用稀釋液將病毒稀釋成每1ml含100個半數感染量的工作液。用多頭加樣器于第二至四排各孔中加病毒工作液50μl,第一排孔中加50微升稀釋液作為血清對照,加蓋于置37℃、5%二氧化碳中感作60min。將生長良好的單層細胞用乙二胺四乙酸鈉-胰酶消化液消化分散后用培養液配制含40萬/ml的細胞懸液。每孔加細胞懸液100μl,加蓋于置37℃、5%二氧化碳中培養6d。從第四天開始觀察結果,于第六天最終判定。
(2)定性測定:被檢血清只做1:5稀釋,其他操作同上。
4.3 結果判定
當細胞對照正常,陰性血清孔對照各孔細胞出現細胞病變,陽性血清對照孔不出現細胞病變,病毒回歸的毒價與原測定的毒價相關必須在±0.5 log10以內,本試驗有效。定量試驗:每份血清同一稀釋度的4個孔中有2個以上孔完全被保護而不出現細胞病變時,該稀釋度即為該血清的抗體滴度。定性試驗:被檢血清在1:5稀釋度時有2孔以上的細胞完全被保護,該血清即為陽性。
4.4 注意事項
第一,被檢血清、陽性對照血清及陰性對照血清在實驗前應分別于56℃滅能30min。第二,如需測定被檢血清的抗體效價,只需先將待檢血清作4倍倍比稀釋后,再按本法進行測定。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是對癥治療,控制繼發病。嚴禁從疫區購進牛和羊,如引進種牛、種羊時須進行血清學檢查,防止引進帶毒牛、羊,加強檢疫。發病牛要隔離治療或急宰,防止疫情發展。疫區除做好消毒、隔離以外,可定期進行預防注射,目前應用弱毒疫苗和滅活苗來預防和控制本病。疫苗免疫:對威脅較大的牛群應每隔3~5年接種1次。育成母牛和種公牛于配種前3周再接種1次,多數牛可獲得終生免疫。弱毒苗能引起流產和胎兒畸形,妊娠母牛應禁用。
[1] 李健明,馮海峰,時坤,等.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流行現狀和
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經濟動物學報,2014,(2):111-115. [2] 周洛.牛病毒性腹瀉流行現狀及診斷防控[J].中國動物保健,
2015,(7):46-48.
盧方軍(1971—),男,獸醫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