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英
(遼寧省朝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朝陽 122000)
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
張鐵英
(遼寧省朝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朝陽 122000)
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菌引起的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為敗血癥,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常發生于6月齡以下仔豬,特別是2~4月齡仔豬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
仔豬副傷寒;診斷;防治
沙門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大桿菌。根據O抗原、H抗原、莢膜抗原的不同可分為200多種血清型。此細菌對外界適應力較強,耐寒冷不耐高溫,寒冷的條件可長期生存,也可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大量存在。尤其是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乳豬保溫箱內或保育床上大量滋生。但此菌對消毒劑的抵抗力較低,如:聚維酮碘、雙鏈季銨鹽、火堿等消毒劑能很快將其殺滅。干燥和陽光直射的環境里很快死亡。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針頭或手術刀等器具可以用消毒液或通過煮沸消毒凈化。
2014年,我縣某豬場購入3月齡左右的仔豬20頭,混養于本場豬舍內,舍內2~3月齡未經副傷寒免疫的仔豬125頭,購入仔豬后沒有采取有力的防疫措施,第5d開始發病,第8d已發病45頭,到第10d死亡25頭,至第12d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發病。
剛開始幾天體弱的仔豬發生拒食、下痢、體溫升高至41.6℃左右,耳尖干性壞疸,一般在1~4d死亡,主要表現頑固性下痢,糞便水樣,可為黃綠色、暗綠色、暗棕色,糞便中常混有血液壞死組織或纖維素絮片,惡臭。部分病豬初期發生嘔吐,食欲減少或廢絕,喜歡堆在一起,體溫41.5~41.8℃,眼瞼腫大,眼粘膜充血,有的發生潰瘍,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難,迅速消瘦,皮膚蒼白,被毛粗亂,后期出現敗血變化,在耳、四肢內側,臀部、腹下、皮膚出現紫紅色斑塊,走路搖擺,最后衰竭而死亡。
皮膚有紫斑,脾腫大,暗藍色,似橡皮,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肝腫大、充血、出血,有黃灰色小結節;全身黏膜、漿膜出血,腸壁增厚,黏膜潮紅,上覆蓋一層彌漫性壞死和腐乳狀壞死物質,剝離后見基底潮紅,邊緣留下不規則堤狀潰瘍而,腸鼓氣、出血壞死;肝脾、腸系膜淋巴結常可見針尖大小、灰白色或灰黃色壞死灶或結節,腸系膜淋巴結呈絮狀腫大,有的有干酪樣變。膽囊黏膜壞死。肺常有卡他性肺炎或灰藍色干酪樣結節,腎出血。
根據本病流行特點、臨床特征、病理變化、藥物治療綜合判斷,初步診斷為仔豬副傷寒。
3.1 治療
對全群仔豬進行觀察,發現病豬后立即隔離,及時治療,并指定專人負責照料。可采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1)復方新諾明:每天0.07g/kg,分2次口服,連服3~5d。(2)土霉素:按0.1g/kg計算,口服每日2次,連服3d。(3)磺胺脒:按每天0.2~0.4g/kg計算,分2次口服,連服3~5d。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胺甲基異惡唑(SMZ)等與抗菌增效劑(TMP)按5:1混合,按25~30mg/kg口服,每日2次,連用3~5d。(4)喹諾酮類藥物: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鹽酸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2.5mg/kg,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2~3d。
這里需要指出,各地治療方法甚多,療效也有差異,在治療過程中,要結合發病當時具體情況進行。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治療,都必須堅持改善飼養管理與衛生條件相結合,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3.2 防制措施
(1)飼養管理。本病是由于仔豬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不良促進發生和傳播的。因此,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首先應該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消除發病誘因,增強仔豬的抵抗力。飼養管理用具和食槽經常洗刷,圈舍要清潔,經常保持干燥,及時清除糞便,以減少感染機會。哺乳及培育仔豬防止亂吃臟物,給以優質而易消化的飼料,防止突然更換飼料。
(2)注射疫苗。在本病常發地區,可對1月齡以上哺乳或斷奶仔豬,用仔豬副傷寒活疫苗進行預防,按瓶簽注明頭份,用20%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每頭肌肉注射1ml,免疫期為9個月;口服時,按瓶簽說明,服前用冷開水稀釋,每頭份5~10ml,摻入少量新鮮冷飼料中,讓豬自行采食。口服免疫反應輕微。或將1頭劑疫苗稀釋于5~10ml冷開水中給豬灌服。
(3)發病后的措施。病豬及時隔離和治療。圈舍要清掃、消毒,特別是飼槽要經常刷洗干凈。糞便及時清除,堆積發酵后利用。根據發病當時疫情的具體情況,對假定健康豬可在飼料中加入痢特靈或抗生素進行預防。連喂3~5d,有預防效果。死豬應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發生中毒事故。
新引進仔豬時,沒有采取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帶進病原。長途運輸后,管理未跟上,豬抵抗力降低,加之這些豬未免疫仔豬副傷寒疫苗,防疫措施不力,消毒不嚴,病豬沒有及時隔離,通過飲水、用具等在短短幾天內涉及全群,呈暴發流行。
[1] 王相芳.淺談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J].畜禽業,2013,(9):88.
[2] 何興義.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獸醫雜志,2002,(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