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健
(黑龍江省肇東市畜牧獸醫局,黑龍江肇東 151100)
家畜萊姆病的流行、診斷和防控
張忠健
(黑龍江省肇東市畜牧獸醫局,黑龍江肇東 151100)
萊姆病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發現的由伯氏疏螺旋體引起的經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人獸共患傳染病。臨診表現以叮咬性皮損、發熱、關節炎、腦炎、心肌炎等為特征。此病又稱為慢性游走性紅斑、萊姆螺旋體病或萊姆關節炎。
萊姆病;流行病學;防控
萊姆病的宿主范圍很廣,自然宿主包括人類、牛、羊、馬、狗、貓、鹿等多種家畜。鼠、鳥類和鹿等野生脊推動物及牛、馬、狗等家畜是萊姆病貯存宿主。蜱類是萊姆病的主要傳播媒介。萊姆病通過某些硬蜱的叮咬、吸血活動傳播到人和動物。并可通過胎盤傳給子代。一般來說,蜱的幼蟲對人感染此病起主要作用,成年蜱對全年生活在戶外的動物感染本病起較大作用。萊姆病的發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本病多在夏季的6~9月份為發病高峰,而在冬季發病率低。這種季節性與當地蜱類的活動時間、數量及活動高峰相對應。人類主要是在林區或灌木叢區活動時被蜱叮咬而感染本病。
蜱叮咬動物時,伯氏疏螺旋體隨唾液進入皮膚,病菌在皮膚中擴散引起皮膚損害。病菌進入血液后,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萎靡,四肢乏力,食欲不振,不愿運動,因關節炎而引起跛行,還可引起心肌炎、腎炎、眼炎等。馬:表現為進行性消瘦、低燒、嗜眠、散發性跛行、蹄葉炎、肌肉疼痛及眼炎,蜱叮咬部位出血、脫皮、脫毛。妊娠馬流產或產后發病。牛:急性病例發熱、肢體僵硬、關節腫大、跛行等。奶牛產奶量下降。慢性病例呈現進行性消瘦、疲乏及流產等癥狀。從血液、尿、關節液和腸中可檢出伯氏疏螺旋體。狗:發熱、厭食,飲水量減少,消瘦,嗜眠,精神萎靡,渾身無力,行動困難,關節腫脹發炎、跛行,腎功能紊亂,氮血癥、蛋白尿、膿尿和血尿。人患萊姆病其臨床特征:早期表現為慢性游走性紅斑。隨后為感染擴散期,主要是神經系統損害的慢性虹膜炎、神經炎和心臟炎癥,并常伴有流感樣癥狀,表現為不適、疲勞、頭痛、發冷、發熱、肌痛、關節痛。
馬:關節淋巴細胞增生性滑膜炎、滑液性炎癥,腕關節滑膜絨毛性增生,以及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牛:皮下出現漿液性萎縮,心、腎表面有白色斑點,腕關節變厚,內含淡紅色液體,還有心肌炎、腎炎等。狗:腎小球腎炎和間質性腎炎、關節炎等。
4.1 檢驗方法
(1)病原體檢查:脾是培養、分離伯氏疏螺旋體陽性率最高的器官,其次是腎臟。血液和肝臟中在發病早期分離不到伯氏疏螺旋體,所以抗原采樣一般是動物實質器官脾和腎等。
A.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法。取感染動物皮膚紅斑組織或者臟器加生理鹽水適量研磨,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1滴置載玻片上并加蓋玻片,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伯氏疏螺旋體的形態及活動方式。B病原的分離培養。將采樣標本適當處理后加pH7.2的磷酸鹽緩沖液制成懸液,接種在選擇培養基中,31~33℃孵育,每周暗視野觀察一次,直到確認結果。
(2)血清學檢查:血清中抗伯氏疏螺旋體的IgM和IgG的檢出及其動態變化也是萊姆病診斷的重要依據。檢查方法常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實驗(IFA)、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和免疫蛋白印跡實驗等。其他檢測方法還有免疫酶染色(EIA)和聚合酶鏈技術(PCR)。
(3)動物回歸實驗:取患病動物的皮膚紅斑組織或臟器加適量生理鹽水,研磨均漿,皮內注射小白鼠,進行臨床癥狀觀察。取耳、腦、實質臟器、關節及周圍組織,勻漿,用選擇培養基培養、分離,暗視野顯微鏡觀察病原體。切片檢查各器官的病理變化,以及用血清學方法檢測IgG和IgM。
4.2 判斷結果
(1)初步報告:根據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進行初步報告。
(2)確定報告:A.病原體檢查。觀察到伯氏疏螺旋體,可確定本病。B.血清學檢查。免疫熒光試驗陽性結果是熒光顯微鏡下可見清晰明亮藍綠色的伯氏疏螺旋體。陽性臨界值為1:64~128。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光密度值為陰性標本平均光密度值的2倍以上,即為陽性結果。C.病料接種小白鼠。表現明顯臨診癥狀,取耳、腦、實質器官、關節培養物觀察到病原體;血清學檢測為陽性;病理變化是在關節腔、臟器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浸潤及大量纖維蛋白存在。凡被檢材料可檢出病原體或血清學試驗為陽性,即可確診為萊姆病。當免疫熒光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結果不一致時,可用免疫蛋白印跡試驗作最后驗證和確診。
目前尚未研究出特異性的預防措施,因此防治本病應先從預防蜱蟲叮咬開始,消滅人類和動物居住場所的蜱蟲,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降低病死率。可用泥土拌 0.005%的溴氰菊酯乳油(或用石灰)將圈舍的所有縫隙堵塞,清掃圈舍內外的廢棄物及蟲體,并進行焚燒處理,以徹底消滅病原;避免家畜進入有蜱棲息地的草地和樹林地區放牧或訓練,并采取保護措施,盡可能鏟除家畜活動范圍內的高莖植物;對購入的墊草徹底的晾曬或用敵敵畏煙劑進行熏殺,防止動物被蜱叮咬。
對受本病威脅嚴重地區的動物,要定期進行檢疫,畜舍內外環境定期進行消毒滅蟲,徹底清除地面、墻體上的污物,發現本病及時治療。用大劑量氨芐青霉素、芐基青霉素G、強力霉素、四環素和紅霉素等治療效果好,同時應注意營養支持療法的輔助治療。
由于多種動物可成為伯氏疏螺旋體的自然宿主,因此防止動物感染,加強肉品的衛生監督,做好防蜱滅蜱工作,防止人畜通過蜱媒傳染,是預防本病的重要環節。對感染動物的肉應高溫處理殺滅病菌后方可食用。應經常開展捕鼠滅鼠活動,以減少伯氏疏螺旋體的貯存宿主。家畜廄舍與居民住宅區不能相隔太近,以避免動物萊姆病通過蜱類感染人類。
[1] 吳代圣.萊姆病的防控[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1(1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