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麗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神經外科病房 浙江 杭州 310018)
腦出血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常出現運動、認知、精神、語言等功能障礙,臨床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最新研究表明:康復護理干預對改善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次研究中,筆者就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及依從性的影響展開分析,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腦出血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齡43~66歲,平均(49.7±3.4)歲。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在腦出血治療的過程中配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治療組在其基礎上給予全程康復護理干預:①加強心理護理:腦出血患者易產生自卑、焦慮等負性心理,其會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護理人員應隨時與患者保持溝通,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②加強體位護理和語言訓練: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指導其取合適體位,以避免發生痙攣。護理人員應加強對語言障礙患者的語言訓練,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③加強肢體康復護理:患者于早期肢體康復訓練中,應將患肢放于功能位置并經常按摩肌肉,以避免發生肌肉萎縮。待病情好轉后可利用多功能床隨時更換體位,以避免出現關節僵硬;④加強吞咽康復護理:對于吞咽障礙較輕者,應告知其采取坐位或半臥位并多進行鼓腮及吞咽練習以加強吞咽功能。對于吞咽障礙嚴重者,應于早期盡快對患者進行經口喂水及試食鍛煉;⑤加強認知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應于患者發病早期通過多種有效途徑來刺激患者的肢體知覺。待病情穩定后,可運用作業療法來增強患者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并盡快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價,分優、良、差三個等級,以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治療過程完整為優;以患者需他人協助治療,但最終堅持完成治療為良;以患者拒絕治療,治療過程不完整為差。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按照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表[1]進行評估,共有12個維度49個問題,每個問題分5個等級,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生活質量各維度的分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中,治療組49例患者,優42例,良6例,差1例,優良率為98.0%;對照組49例患者,優23例,良19例,差7例,優良率為85.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腦出血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好發于中老年群體,該病起病急,發病快,病情較危重,具有較高的臨床殘死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2]。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腦出血的臨床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臨床致殘率卻出現顯著升高,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臨床研究表明,腦出血患者多于情緒出現異常激動時發作,患者會突然出現失語、意識模糊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偏癱甚至死亡。因此,在控制病情進展和搶救患者生命的基本治療原則基礎上,如何采取及時有效的康復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是當代醫學工作者職責和使命。
康復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以促進患者各項機體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到正常狀中為根本目的的護理模式,在腦出血的康復治療中,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干預措施,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保證患者的主動參與以及家屬的配合,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本次研究中,治療組通過給予全程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生活質量各維度的分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治療依從性優良率高達98.0%,顯著高于對照組(85.7%)(P<0.05)。由此可見,給予腦出血患者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蘭月,黃東鋒,胡昔權,等.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量表中文版信度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4,28(8):6009-6011.
[2]王翠香.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