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霞
(濱州市海河管理局,山東 濱州 256616)
山東海河流域內有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3條骨干河道。由于3條河流的河口段設計防洪標準低(20年一遇),淤積嚴重(平均淤高2.5 m),建筑物老化失修,防洪保障能力大大降低,每遇上中游連續降雨,水位急驟抬高,造成洪水外溢,釀成洪澇災害。為減輕災害損失,保障流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3河河口段亟須綜合治理。
山東海河流域的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河口段是河流與海洋的過渡段,大體屬徑流與潮流作用均較大的河口段。其中:治理后的徒駭河干流全長436.35 km;馬頰河干流全長425 km;德惠新河是1968年新開挖的防洪排澇河道,干流全長172.5 km。三條河道的原設計防洪標準為“魯北61年雨型”,除澇標準為 “魯北64年雨型”。由于淤積嚴重,上世紀90年代曾對淤積嚴重段進行了清淤開卡,但受資金限制,治理不徹底,河道防洪除澇能力仍未恢復到原設計標準,徒駭河現狀防洪能力約為原設計標準的60%,馬頰河現狀防洪能力約為原設計標準的50%,德惠新河現狀防洪能力約為原設計標準的60%。
徒駭、馬頰二河1963年擴大治理時,拓寬了河槽,修筑了堤防。徒駭河河口段達到5年一遇排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馬頰河略低于5年一遇排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1968年開挖的德惠新河河口段為3~4年一遇排澇、10~15年一遇防洪標準,明顯低于國家50年一遇防洪標準。上世紀90年代以后清淤開卡也未恢復到原設計標準。多年來,由于河坡坍塌、水土流失、引黃入河落淤、潮汐挾沙沉積和建閘引起淤積等原因,徒駭河河口段淤高1.0 m以上,防洪水位比設計水位抬高1.5 m,防洪能力降低40%;馬頰河河口段淤高3.51 m,防洪水位比設計水位抬高2.0 m,防洪能力降低50%;德惠新河河口段淤高3.0 m,防洪水位比設計水位抬高1.35 m,防洪能力降低40%。
3條骨干河道河口段堤防設計高3 m,頂寬6.0~7.0 m,經多年車輛碾壓、風雨剝蝕,現已殘破不全,有的堤段單薄低矮,比設計縮窄1.0~1.5 m,堤高降低0.3~0.5 m;有的堤段鼠洞蛇穴遍布,滿目瘡痍;有的堤段溜溝縱橫,浪窩遍布,凹凸不平,有50%的堤段質量達不到設計標準;臨海段原無設計堤防,任由洪水漫流入海。
3條骨干河道的建筑物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代,由于受當時技術水平限制,施工質量較低,運行多年后,老化嚴重,安全性及使用功能衰減,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混凝土裂縫、碳化、剝落,鋼筋裸露;橋墩坍塌,攔桿損壞,護坡沖毀,個別生產橋橋柱斷裂;閘涵啟閉設備落后陳舊,金屬構件銹蝕,帶病運行;攔河閘基礎工程滲透變形,反濾失效,裂縫、沉陷、位移,護坡坍塌等;觀測試驗設施落后,有的甚至損壞無法正常使用。
3條骨干河道入海處的渤海南岸沿海被列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后,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有些單位為滿足對土地資源的需要,爭先、無序開發灘涂和淺海,機械吹填造地、企業建設、養殖業修筑圍堰等形成的水土流失,嚴重淤積了河道。另外,受河道上中游企業排污、生活垃圾排放和農業污染等影響,河水污染日益加劇。特別是沿河新建的高耗水、重污染企業,仍使用已被淘汰的落后設備,造成了新的河水污染,損害了河流生態。
在沿河開發的過程中,某些單位互相爭奪河口段的管理權和使用權,形成了利益部門化、義務獨有化(水利部門獨有)的格局。海洋與漁業、交通航港、旅游等部門對河道都享有管轄權和使用權,對河道的整治也是“為我所用”,圍繞各自的利益展開,只有水利部門為抗洪減災承擔義務和責任,出現了嚴重的責、權分離。水利部門對于河道的統一管理和防洪調度,常常因行政干預和部門利益相爭而變的十分困難,主要的防洪除澇、生態恢復功能日益衰減。
3條骨干河道河口段為純公益性工程,其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條件和基礎欠缺,依靠自身收入實現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尚未形成,建設和管理主要靠政府投入。由于投入渠道單一,投入較少,致使工程管理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3條骨干河道的河口段流路系順應當地地形特點而形成,無須別開入海口門,治理的重點是根據原治理標準低和淤積嚴重的現狀,擴大治理標準,打通入?!捌款i”,保障洪水入海暢通。應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5年一遇除澇標準進行擴大治理,利用挖泥船、挖塘機等先進的機械設備,挖深河底,清除淤泥,疏通入??陂T處的“攔門沙”,同時根據河口段灘地寬闊的特點和沿海開發對于淡水資源的需求增多等,拓寬河槽。對徒駭河右岸花家、井王、祠堂3處共1 850 m的險工和馬頰河三棵樹300 m險工進行亂石護砌,防止河勢改變、河床游蕩,沖刷河堤。
為滿足河道防洪標準,同時適應現代化管理、滿足防汛工作的需要,3河河口段的堤防整修,應結合河道清淤棄土,在無堤段修筑新堤,消滅堤防空白段,防止河水外溢;堵復缺口,保持堤防完整;加高低矮段,培厚薄弱段;在堤坡上種草,固堤防沖;在護堤地植樹造林,保護堤防;搞好河道防洪堤與臨海防潮堤的銜接,兩堤聯為一體,使河堤即防洪又防潮;結合交通、航港等部門的建設,對有條件的堤段進行硬化處理。加強維護管理,組建護堤員隊伍,制定管理制度,及時修復損毀,填平溜溝,整平堤頂,種草植樹;設立交通標志和設施,禁止雨后堤頂行車,禁止重型車輛在堤上通行,減輕堤防損毀。
徒駭河壩上閘、馬頰河孫馬村河、德惠新河胡道口閘和沿河眾多的涵洞、橋梁,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質量低,病險問題多,亟需除險加固,凡閘底板裂縫嚴重,防滲性能較差者,要重建閘底板;閘室整體穩定不合格、地基沉陷或不均勻沉陷者,要采用新增樁基方式處理;閘基淘空者要增設防滲墻,對閘室進行灌漿處理;維修加固鋪蓋、護坦和上下游護坡;對閘墩、排架柱、機架橋、交通橋等部位混凝土結構加固補強,防碳化處理;對混凝土表面裂縫進行涂抹和粘貼處理,內部裂縫則進行鉆孔灌漿處理;碳化深度過大、鋼筋銹蝕明顯、危及結構安全的構件,要拆除重建;閘門破損、銹蝕嚴重的要更換閘門,除銹噴鋅,更換啟閉設備。在臨海處增建攔河蓄水、擋潮閘,增加河道蓄水量,緩解沿海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防止海潮挾沙進入河道,減輕河道淤積。
合理劃定岸灘利用控制線,科學規劃岸灘利用功能分區,制定岸灘管理辦法和保護措施,對岸灘資源開發利用實施依法管理,堅決制止無序開發的混亂局面。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規劃防洪、排澇、防潮、通航、生態保護和灘涂開發,確保防洪河道的河勢穩定、工程安全與綜合效益的發揮。
要擴大治理河口段支流,拓寬加深徒駭河的支流付家河、胡營河、江河,將潮河上游延伸至徒駭河,由原獨流入海而成為徒駭河的支流,擴大支流的分洪能力,在徒駭河河口段形成以徒駭河為骨干,以付家河、胡營河、江河、潮河為支流的聯合水網,加快洪水排泄速度,縮短洪水滯留時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入河排污口的登記申報和審批制度,加強入河排污總量的監督管理。大力支持在河口段兩側興建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項目。禁止不符合環保準入條件、重污染的項目在河口段“安家落戶”。
抓緊建立和完善3條骨干河道工程管理體制、機制,確定水利部門的主管地位,明確各有關職能單位的職責、權利和義務,為河口段治理、管理奠定體制保障,避免爭搶權力和利益的現象發生。水利管理機構在定編定崗的基礎上,落實人員基本支出和工程維修管理兩項費用,同時,也要通過加強自身建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和行業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使水工程管理形成管理制度化、維修常態化,努力提高河道治理長久效益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