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業(蒙陰縣水利局,山東 蒙陰 276200)
淺議蒙陰縣中小河流存在問題及治理對策
王煥業
(蒙陰縣水利局,山東 蒙陰 276200)
【摘要】通過分析蒙陰縣境內中小河流存在問題及原因,從實施生態治河、健全管理機制、開展河道多元化經營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蒙陰縣;水生態;河道治理
蒙陰縣總面積1 605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94%。受地形地貌、地質、水文地質等因素影響,河流河床斷面較窄,比降大,且多數河道無攔御洪水的堤防,洪水暴漲暴落,易漫溢成災,已成為防洪減災工作的薄弱環節。加快實施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已成為當地保障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蒙陰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東汶河、梓河和蒙河,均屬淮河流域沂河水系。全縣共有5 km以上河流44條,其中10 km以上25條。近兩年來,蒙陰縣采取積極措施,積極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東汶河、坦埠西河、梓河等部分河段的綜合治理,完成投資8 000余萬元,治理河道長度近30 km,在抗御洪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經過治理,河道呈現出“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風貌,為沿河兩岸發展高效農業綜合開發基地提供了工程保障。
2.1存在問題
1)工程防洪標準低。蒙陰縣河道防洪工程主要是20世紀50~70年代群眾投勞建設的,堤防多以土堤為主,建設標準低,工程質量差。工程建成后,大都未進行全面系統的治理,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多,已達不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另外,多數鄉村河道仍處于不設防自然狀態,不具備抗御一般洪水的能力。
2)河流功能衰退。當前,由于建后管理跟不上,人為設障、違章建筑、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現象十分突出,加上非法建設、濫伐樹木等行為造成了流域內水土流失加快,加重了河道淤積,致使河流應有的功能日益衰退,也加速了流域內或區域內洪澇災害的形成。
3)日常管護不到位。縣境內河流由鄉鎮政府或村集體管理,受主客觀因素制約,尚未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和配備專職管護人員,河道工程基本上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另外,水位自動測報設備設施布設站點較少,水情信息自動處理能力不足,遠不能適應抗洪搶險和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嚴重影響著防汛指揮決策。
2.2主要原因分析
1)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公共財政投入由大江大河治理轉向中小河流治理,但專項資金總體額度較小。縣級中小河流只能分期分段治理,加上地方財力有限,無力實施整體綜合整治。另外,農村河道治理缺乏長期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和渠道,利用“一事一議”落實群眾投工投勞政策難度大,河道治理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2)管理水平明顯滯后。目前,河道治理主要由縣級水利部門負責,鄉鎮和村主要承擔工程移交后的管護職責。國家雖然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投入力度,但尚未落實工程管護經費渠道。據調查,蒙陰縣境內中小河流基本處于“無經費保障、無正常維修養護”的狀態。另外,河道工程管理手段相對落后,建管分離、河道水域污染等現象較為普遍,行業管理良性機制尚未形成。
3)自然災害突出。受特殊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影響,蒙陰縣境內極端天氣頻發,短歷時強降雨多發,易形成流域性洪澇災害。蒙陰縣中小河流的水災損失在全縣水災損失中所占比重較大,災害較為突出。2012-07-09~10,全縣出現了大范圍強降雨過程,部分河道行洪受阻,加之河道標準低,共沖毀堤防18處2.2 km、攔砂壩16座、漫水橋34座、護岸15處,直接經濟損失1 322萬元。
3.1實施生態治河
根據山丘區河道特點,編制和實施河道治理總體規劃,應在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近遠期,以及水利與農業、林業等部門關系的同時,優先保障河道防洪、灌溉等主體功能,因勢利導,堅持生物和非生物、工程和非工程的生態治河理念,保持河道蜿蜒曲折的自然狀態,保留河流凹岸、凸岸、灘地,兼顧河流生態、景觀和蓄洪涵水的功能,營造優美和諧的水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河道環境、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
3.2加大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
河道水環境與城鄉群眾生產生活休戚相關,河道整治和水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水利、環保、住建等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應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加強河道水環境保護知識宣傳,爭取各部門和老百姓的理解、關心、支持和配合,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愛水、護水的良好風氣和環保意識,共同維護安全和諧的河道水環境。
3.3健全管理機制
實施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后期管理需要,同步落實必需的管理機構、管理設施和管護人員,加大管理經費投入。對河道工程歲修,應將公益性投資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長效投入機制。對河道工程維修養護,應委托鄉鎮開展水利服務體系建設中,成立的防汛抗旱供水專業服務組織具體實施,以確保河道工程長期運行。
3.4開展河道多元化經營
中小河流治理中,在保證河道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可運用市場手段,科學開發河流的水土資源,如發展水利風景旅游、建設沿河高效農業生態長廊等,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工程管護,既能實現以河養河,又能為河道長效管理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7-0035-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簡介:王煥業(1974—),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