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深樹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態。具體到畜牧業發展,將出現六個新常態:一是畜禽產品的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消費將成為新常態。二是畜牧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一體化推進,城市資本、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發展畜牧業將成為新常態。三是標準化、信息化、適度規模化的養殖生產將成為新常態。四是農村富余勞動力減少,畜牧業投入增加、畜禽養殖效益空間縮小將成為新常態。五是養殖環保壓力加大,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加劇,生態效益型畜牧業發展將成為新常態。六是養殖資源合理利用、養殖產業鏈條延伸、養殖功能拓展將成為新常態。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科學引領畜牧業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在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突出穩量提質,從過去的資源消耗型、數量型增長轉變為科技支撐型、質量效益型增長。生豬等大宗產品的發展重點是提升發展質量、提升產業素質。丹麥每頭母豬每年提供出欄肥豬28.11頭、荷蘭27.68頭、德國25.61頭、美國22.67頭,而我國只有14頭。丹麥育肥期日增重916克、加拿大878克、美國795克、德國794克、而我國不到750克.如果我國生豬養殖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可以大大節約養殖資源,提高養殖生產效益。
二是要轉變生產方式.從過去的農戶分散飼養轉變為適度規模飼養。美國年存欄5000頭以上的超大型生豬規模養殖場占60%以上.歐洲國家的生豬規模養殖以年出欄2000頭左右為主導模式,而我國生豬養殖仍以散養和較小規模養殖為主體,散養占30%.年存欄300頭以下規模養殖占30%,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今后,要以推進適度規模規模養殖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年出欄生豬1000頭左右、配套有糧食、林果、蔬菜基地的種養一體化的家庭牧場、家庭農場,全面推進標準化的適度規模養殖。健全“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的產業組織模式,大力推廣糞便污染廢棄物與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三是要深度調整結構.從過去的局部化結構調整轉變為整個產業的一體化深度調整。包括品種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產業鏈結構調整。畜牧業發展要將草食牧業作為重點,將地方特色品種資源開發利用作為重點,將畜禽產品精深加工作為重點,支持發展壯大新的優勢產區和現代養殖產業集團。在優勢區域規劃上,逐步推進傳統以規模數量為特征的優勢產區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現代優勢產區轉移,特別是禁養區、環境敏感區,要堅決退出規模養殖,實現規模養殖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筆者將環境承載指標納入湖南生豬優勢產區進行研究,發現生豬優勢產區就由傳統的長株潭、衡邵岳等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區,轉移到了以郴州、張家界、懷化、湘西自治州為重點的湘南地區、湘西地區。因此,畜禽優勢產區規劃和養殖基本建設投入,應統籌考慮養殖基礎、資源優勢、環境承載等綜合因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區建設。
四是要提振發展動力.從過去的主要注重外部動力轉變為全面激活新型養殖主體的內部活力。要大力發展規模大戶、家庭牧場、家庭農場、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緊密型的“公司+農戶”生產聯合體、現代產業集團,培育發展新型養殖主體,激活畜牧業發展的內生活力,形成新生代畜牧業發展主力軍。要加大科技攻關和先進技術推廣力度,全面提升養殖科技水平。要建立健全覆蓋整個產業的保障機制,支持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適度規模養殖場戶和新型養殖主體流動,支持規模養殖場的畜禽欄舍、糞污處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基礎建設建設,支持良繁體系、良種補貼、疫病防控、技術推廣等公益技術推廣應用,完善養殖保險、災害救助、目標價格形成等風險防范機制,確保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