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說三“wéi”
——談“唯(wéi)、惟(wéi)、維(wéi)”
這里討論的“三wéi”不是媒體熱衷炒作的腰圍、胸圍、臀圍之“三圍”,而是媒體上經常出錯的三個同音而意義易混的字:“唯、惟、維”。這三個字在語言應用中確實存在著一些混亂現象,如以下引自報刊的實例:
①美國的歐洲盟友再也不是惟命是從的小伙計了。[《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6月25日]
②惟惟諾諾、玩弄手腕和攀附上級。(《市場報》2002年11月14日)
③一把鑿子鑿出維妙維肖的頭像。(《江南時報》2007年5月3日)
④做工精細,結構嚴謹,唯妙唯肖的面人兒。(《市場報》2007年6月1日)
⑤更年期記憶力減退,思惟不能集中。(《健康時報》2003年9月18日)
例①②應寫作“唯命是從”“唯唯諾諾”;例③④應寫作“惟妙惟肖”;例⑤應寫作“思維”。道理是:
“唯(wéi)”“惟(wéi)”“維(wéi)”三個字的義項互有交叉。“唯”的本義是“答應”,“惟”的本義是“思”,“維”的本義是“繩子”,各不相同。用作動詞,表示“思考”意義時,現在一般寫作“維”,如“思維”;用作副詞,表示“單單、只”的意義時,現在一般寫作“唯”,如“唯獨”“唯恐”“唯一”“唯有”“唯其”“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用作語氣詞,表示答應時,只能用“唯”不能用“惟”或“維”。“惟妙惟肖”中的“惟”是構詞詞綴,不能寫作“維”。
為什么要用“倉猝”?
——談“促”與“猝”
2007年5月30日《人民日報》上,有一篇關于攀枝花市人民檢察院法警隊副隊長陳軍,在押解警車途中,突遇車禍不幸殉職的報道,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走得很倉促,也并不壯烈,但令人感到震撼。”仔細推敲,總覺得這個“倉促”用得有點問題。因車禍而犧牲是突發性的事件,“倉促”并不能表達這種突發性,這是因為:
“促”是一個形聲字,本義指時間短,引申為急迫、匆忙;“猝”也是一個形聲字,本義指犬暴出逐人,引申指倉猝、急迫、突然。二者都有“急迫、匆忙”義,所以使用中常出現互用現象。比如,以“促”為語素構成的“倉促”與以“猝”為語素構成的“倉猝”兩個詞就存在此類情況。但是,“倉促”與“倉猝”各自側重義是不同的:“倉促”側重于時間緊迫,而“倉猝”則側重于事情的突發性。可見,報道中的“倉促”應換用為“倉猝”才更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