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坤鄒龍文
(1浙江省華業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杭州雅克漢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淺析建筑與周邊環境的溝通和融合
張婧坤1鄒龍文2
(1浙江省華業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杭州雅克漢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本文為研究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溝通融合,特從建筑與自然環境融合的現狀及必要性分析,進而引出和諧融合的概念策略,最后提出我國未來建筑與環境自然和諧融合的發展趨勢與戰略。希望可以對一線技術人員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
建筑、自然環境、和諧融合、地域文化
隨著社會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大興土木的不可避免,與之產生的是工業的興起、人口爆炸等等問題,這就給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帶來了較大破壞。例如:霧霾產生、能源枯竭、水資源破壞等等。我們知道,傳統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大多數是在消耗著自然環境,給自然環境帶來嚴重負擔。但是,隨著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后,建筑物則不僅僅是單獨滿足其使用功能,同時還需承擔起保護直至改善周邊自然環境的作用。荷蘭偉大建筑學家基·考恩尼曾說過:“建筑絕不只是單一存在的個體。它與構成自然的許多次序一樣,也是龐大次序中的一個”。這也就說明建筑的設計不能僅僅是建筑本身的設計,還要包含周邊環境的設計,也就是要創造出適合人們精神生活的環境。這就需要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在滿足人們生活功能的同時,還要滿足適應周邊環境、保證城市空間的整體性、最大程度的體現出人本化、自然化的設計理念。
隨著國門的開放,人們逐漸將眼光投到國外,大量模仿國外建筑的奢華外觀,卻沒有考慮借鑒他們的設計精髓,僅僅追求表面的奢華,不顧當地區域文化、地域文化、經濟利益的限制,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鋼筋水泥的叢林”建設,最終導致很多“城市垃圾”的出現。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不是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要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而當前,社會的快速進步,導致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資源匱竭。人們在建筑開發方面顯得過于急功近利,從而給環境和人類文明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壓力。那么,鑒于這些問題,建筑師在建筑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使用生態學的觀點。所謂生態學的觀點是指在宏觀的角度研究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著重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尊重自然、適應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例如方案設計階段,建筑在滿足人們生活功能需求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活動空間的靈活性、考慮使用當下最為熱門的新能源技術;在建筑施工圖階段,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考慮節能建筑材料,尤其是可再生的、可循環利用的建材,力求最大程度的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基于上面種種因素,當今建筑設計師要積極創新設計理念,立足本土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雙重使命。必須尊重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
2.1 強調建筑與環境的整體性
我們知道,建筑設計本身就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在考慮創新外觀設計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人本化的設計理念,既使得人們能享受到建筑的外觀造型,也能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和自由的生活功能場所。這就說明,建筑設計時就要把實用和美觀放在同一水平線上,最終做到以結合周邊環境為基礎,創新周邊建筑外觀為目標,使得建筑與環境得以完美融合。
建筑與環境的融合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可持續建筑設計,其理念是指,在滿足當前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也不會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顯得另類。這就需要結合環境的同時,富含歷史文化背景,這種符合文化歷史背景的建筑不易被時間的長河所淹沒。如果不考慮與環境的完美融合,必然顯得另類,會給人一種孤立、不倫不類的感覺。
作為建筑設計經典之作的流水別墅則是一個在建筑與環境融合方面頗具可持續性的大師作品。它是由現代建筑設計師弗蘭克.賴特為卡夫曼家族設計的別墅。其設計理念是隨和、自然。讓室內空間與外界陽臺完美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其將懸的樓板錨固在自然山林之中,讓平臺與道路完美結合,實現建筑物與山林自然景色和諧相處。而建筑材料的用石也是在附近山林取得,主要運用白色的混凝土與附近山林取來的栗色毛石。整體設計符合取自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意味。有效實現了自然和人悠然共存的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2.2 強調建筑設計符合地域文化
我國是一個傳統大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也有著各自千年沉積下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那么,在建筑設計時就應當充分考慮當地文化特色,符合地域文化、歷史。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化趨勢愈發劇烈,更多的人們走出國門,他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國外建筑,被國外一些浮夸的建筑外觀所吸引,從而將很多國外的建筑理念、外觀生硬的引進國內。這種簡單的“拿來主義”往往會忽視國內地域特色及民族文化,使得為數不少的新建筑在傳統建筑群中不是新穎,而是另類。
所謂地域文化就是指在歷史長河中沉積下來的文化底蘊,它是存在于客觀實體以外的文化精髓。更多的是包含人們的精神和奮斗歷程。這種地域文化是一種動態的,而不是具體的固有模式,更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遺產”。所以,在建筑設計時,就要不斷創新,發揚地域文化特色,弘揚地域建筑魅力。在已有的懷舊基礎上,不斷創新,重視對建筑地域性的理解、文化脈絡,是地域文化建筑的根本。
蘇州博物館,地域文化建筑的代表之作,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獨特的文化內涵,要求設計師必須解決這座新建筑與蘇州古城的結合問題。在整體布局上,新建筑巧妙的借助水面,與緊鄰的拙政園、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其建筑風格的延續。在建筑結構造型上,硬朗的幾何造型,淡化了蘇式的溫婉,不至于新館只限于蘇式建筑的古典園林氣氛之中。總的說來,蘇博新館就是新建筑與傳統地域風格的一次完美結合,體現了一個原則:中而新,蘇而新。
2.3 理念與新技術有效融合
建筑設計本身就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那么在設計中就要充分利用好自然理念與新技術的辯證關系,發揮他們各有的優勢,使兩者完美結合從而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動態平衡。例如,薩伏伊別墅就是技術與藝術的最好代表。它是勒·柯布西耶的著名杰作,強調了建筑要與時俱進,又要有得舍棄。即主張新材料、新技術的引入,又要擺脫傳統建筑物的束縛。這就需要建筑師大膽創新,在技術與藝術之間做出一個好的動態平衡,力求發揮建筑的最大人文精神平衡。
當前,我們缺乏的往往不是建筑施工技術,而是創新的建筑設計理念。如何一改傳統的“鋼筋水泥園林”,弘揚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就成了眾多建筑設計大師們重點考慮的問題。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呼吁世界人們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筑設計中就更要積極正確引導,在已有的環境基礎上進行開發,而不再是簡單的因為建筑本身去開發周邊環境。我們要更多的考慮如何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如何發展地域文明而又不破壞地域文明;如何創意做到節能、環保而又因地制宜;如何做到引入社會高新科技而又不破壞建筑本身理念等等。
總之,我們認識到在自然界的循環中,人類僅僅是其中一個環節。良好、準確的定位對于建筑設計理念有著很好的引導作用。建筑設計,源于自然也要走入自然;建筑設計,不能僅僅考慮到其的使用性,還要充分發揮周邊的環境可能對人類生活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本化的設計理念,結合地域特色、人文精神設計相應的建筑風格,強調建筑對周邊環境的尊重。真正實現建筑源于自然、融入自然的根本理念。
[1]郭敏.傳統建筑水空間研究[D]. 河南大學 2013
[2]彭穎超.嶺南地區住區設計中景觀利用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3]李艷霞.廣州市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配置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 2011
[4]崔恒.對我國住宅小區水景設計的研究與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 2008
[5]李勤.現代住區戶外空間環境“交互性”設計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 2006
TU7
:B
1007-6344(2015)06-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