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茹
(運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運城 044000)
結合洛陽牡丹園談自己對中國園林建筑的理解
侯亞茹
(運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本文作者游覽了洛陽國家牡丹園,此時并非牡丹盛開的季節,沒有雍容華麗的牡丹,但園內傳統的古典建筑風格卻吸引了我,另我流連忘返。徜徉于園林的海洋中。
牡丹園 園林建筑 理解
洛陽牡丹園濃縮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史,傳承了千古名園的地域文脈,園內建筑繼承了隋西苑和唐都苑的神韻,保持宋明私家園林的風格,園內古色古香的亭榭樓閣、緑蔭長廊、雕塑、人工瀑布、小溪等為公園增添了動態之美。園內建有牡丹展覽館,牡丹文化石刻長廊,牡丹名畫欣賞,牡丹奇石等。
洛陽牡丹園立意于牡丹文化,施展牡丹園藝的組景造園奇效,突出牡丹雍容華貴和國色天香,應用園林藝術的各種手法,將人文藝術與園林空間滲透聯合。而營造牡丹園,都以牡丹文化為脈絡,無論在建筑形式,園林小品上都體現其文化內涵。設計中,無論從景點的命名,建筑物的匾額、楹聯、雕塑、拱橋等都以牡丹為主題。
洛陽牡丹園在造園上為了打破地勢平坦,空曠單調的氣氛,在牡丹園周邊,沿環路一側,密植長青樹籬,以錯層混交的喬灌木形成強烈的空間圍合,以遮擋人們的視線。將牡丹園圍合成整體空間,并在園中挖湖壘山,堆置階梯狀的土丘以形成空間變化 ,將有限的面積分隔成多個形狀不同風格各異的視覺空間。
牡丹園在主入口處理上有:弧形的石構架廣場意為洛水迎賓,從造園材料上來說,石材是西方古典建筑主體,其古拙的形式又暗含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二者以水融通,落水迎賓象征著洛水文化與低矮的汗噴泉結合,一方面強調石構架的體量,另一方面又強化了入口的吸引力。
由入口廣場漸次向北,秋色葉的林蔭道給入口景區添加了空間的層次及縱深感,對游人的路徑起到了引導作用。林下布置花卉形成層層疊疊花境,讓人們在林蔭道下穿行的時候如履芳境,也是整個林下空間的近景與遠處的牡丹園相互呼應。
洛陽牡丹園中集合了許多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亭、臺、樓、閣、榭、園廊、館等。此外在園中還找到常見的三種很基本的中國風格建筑-橋、墻、塔。橋有曲橋與直橋、潑形橋復橋等數十種,墻的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間,或對景物其襯托與遮蔽作用。借景、分景、隔景的大量應用使牡丹園的整體設計將中國詩畫的意境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布局構思上大膽采用對比、陪襯、相對空間、深度排列和相對位置。無論是借景、對景、還是隔景,都是通過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擴大空間的手法,豐富美的感受,創造了藝術意境。正如沈復先生所說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深或淺”。在技術元素上采用因、借、堆來實現人工園林與自然園林相融合,其間的理水、疊山、建筑和花草反映了基本的營造園林的理論-效法自然。
中國園林師法自然,在造園上含兩層意思: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水的關系及假山中峰澗,坡洞等,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的山水生成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假山是園景中的重要要素,也是表現我國古代園林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而成,跌砌時要天然巖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痕跡。水面處理方面,聚分有致。一般來說,池水以聚為主,已分為輔,聚則水面遼闊,分則時斷時續,可構成曲折深邃的趣味。尺面形狀絕大多數采取不規則,以免呆板,水面的分隔不用緹,而用橋、廊、島為妙,水池常做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池岸處理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池岸一般都用石塊疊成曲折自然的形狀,只有少數地帶砌成整齊的駁岸。花木布置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局限性。如園內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在空間上起相互滲透作用。在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臺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云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意境和情趣。
園林建筑,順應自然:人工的山,石洞,石階都顯示自然之美。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偶爾水中還有幾只鴨子在自由游曳。一副很愜意的神情。
建筑處理方面。建筑物在我國古代園林中占據極重要的位置,建筑常于山、水、池、花木共同組成園景,在局部園景中,他還可成為構圖的主題。山、池是園景的骨干,欣賞山、池風景的位置,則常在建筑物內,因此他既是觀賞對象,也是風景觀賞點。
建筑造型一般都輕巧淡雅,玲瓏活潑,細部裝修也都比較精致靈巧,色彩調和。建筑空間處理,一般都開敞流通。空廊、空門、空窗、漏窗等手法的運用,空間組合的處理,都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故建筑內外空間,建筑與建筑之間,都能達到有機聯系,融為一體。
樹木花卉,表現自然:與西方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然。柳枝婀娜垂岸,牡丹數理盛開,乃至于樹木彎曲自如,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自然。園內樹木有落葉樹與常綠樹的結合,也有一種樹單植或各類樹兼植的。園林以老樹為難的,略有幾株,就能使園林顯得蒼古深郁。
中國園林是一種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知趣是中國園林的基本特征,中國古代士人對山水自然抱著敬畏崇尚的態度,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強調人和自然之間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國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樹無形次,石無位置,屋無宏肆,心無機事的理想園居環境。而在審美情趣上,中國古典園林的美,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將客觀景致與主觀情感相結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窺見自我最深心靈的反應,從而使景物富有詩情畫意與深刻哲理,意境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的特構,無論是對于詩詞、繪畫、音樂還是對于園林乃至盆景的創作來說,都能賦予靈魂,灌注生氣,化景物為情思,變心態為畫面,使作品進而不浮,遠而不近,意向含蓄,情志深蘊,從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勝,耐人尋思。
一組優秀的建筑作品,猶如一首凝固的音樂,給人們帶來藝術的享受,但終究還是缺少生氣,園林建筑是構成園林的要素,但要和構成圓木的主要因素-園林植物搭配起來,才能對景觀產生影響,建筑與園林植物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因借,相互補充,使景觀具有詩情畫意。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典園林眾多,由于園林功能和地理位質的差異,導致園林建筑風格各異,故對植物的配置要求也不同。北京大多為皇家古典園林,為了反映帝王的至高無上,加之宮殿建筑數量龐大,色彩濃重,布局嚴整,選則了側柏,油松,白皮松等樹體高大,四季常青,葉色濃綠,樹姿雄偉,堪與皇家建筑相協調。蘇州園林很多代表文人墨客情趣和官僚士紳的私家園林,在思想上體現士大夫清高風雅的情趣,建筑色彩淡雅,在建筑分隔的空間中布置園林,通過“咫尺山林”再現大自然的景色,植物配置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廣東廣西園林中的園林建筑自成流派,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輕巧、通透、淡雅,深得人們喜愛。建筑旁大多采用翠竹、芭蕉、棕櫚科植物配植,偕以水石組成一派南國風光。
中國園林建筑歷史悠久,在世界園林史中享有盛名,在3000年前的周朝,中國就有了最早的宮廷園林,中國城市園林豐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占有光輝的地位。
以山水為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其布局靈活多變,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這些園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隱建筑物與山水之間,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國園林建筑包含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巧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筑將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及楹聯等精巧布置,使的山石流水處處生情,意境無窮。
中國園林的自然意境重在寫意,注重表現園林所有者的情思,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等。
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于世界之林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S6
B
1007-6344(2015)04-0253-01
侯亞茹(1971-)女,工程師,單位:運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