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玲 丁曉欣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淺議構建基層政府保障性住房管理體系
黃子玲 丁曉欣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居有其所”,是我國政府利民惠民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當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本文針對構建基層政府保證性住房管理體系,重點介紹保障性住房和基層政府的概念,及構建基層政府保障性住房管理體系的方式。
保障性住房 基層政府 管理體系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準、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最基層的政權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在農村是鄉鎮政府。本文所指的基層政府,主要是指不設區的市政府、區政府、區政府下設的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等。
(一)健全管理機構
為確保住房保障發展目標的實現,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效率,基層政府應建立專門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機構,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職能并負責日常工作,將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分配和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其管理機構主要包括:決策協調機構、實施和管理機構、中介金融機構。其中決策協調機構主要負責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性規定和長期發展計劃,運籌和協調物資、資金、勞動力分配等;實施和管理機構用以實施保障性住房計劃;中介金融機構則主要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融資業務。
(二)加強政府監管
首先要建立監管制度。基層政府要完善監管懲罰機制,確保監督落實到位,制度可操作性強,政策實施效果明顯。其次要建立問責機制。以往在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中缺乏強有力懲罰手段,并且糾錯和問責機制不無聯系。第三要建立價格監督機制。如建立成本定期監審制度;指導和促進保障性住房價格的合理制定,使保障性住房制度既能適應保障對象的現實需求,又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第四要建立輿論監督機制。積極引導各種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不斷加強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設管理規范。
(三)擴大資金管理
保障性住房是一管理體系是一項政策性、社會性強、涉及面極廣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政府的一項義務。在解決基層政府保障性住房資金問題,可由政府主導、多方籌措。更多的吸引非營利組織、民間融資,使得社會資本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第一,降低首付期,延長貸款期;第二,通過財政貼息、減稅等手段支持中低收入者購房;第三,構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和公積金制度有機結合的住房金融模式,中低收入家庭可利用政策性及商業性貸款改善居住條件;第四,建立貸款保險制度,讓銀行放心為中低收入者貸款;第五,成立政策性抵押貸款擔保機構,為中低收入者提供貸款擔保;第六,實行對中低收入家庭的還貸寬限政策。
(四)優化土地供應
一方面,基層政府建設保障性住房可采用舊房改造或者回購等其他方式建設保障房,使房屋資源來源豐富化多樣化,確保保障房的計劃用地和實際用地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嚴格執行招牌掛出讓制度和操作程序,規范房地產用地出讓行為。如違反規定出讓的,應立即終止出讓行為并依法追究責任。
(一)國家宏觀控制層面
1.完善住房保障法律。應盡快制定有效地法律,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建立起一個長期的、穩定增長的保障性住房資金投入機制和有效的監管機制,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分配、消費等環節加以規范,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目標,加強考核監督。
2.盡快開征房產稅,用經濟手段調控房價。開征房產稅可以使地方政府能有一個穩定合理又不推高房價的房地產財政收入渠道,緩解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不足問題。開征房產稅還可以使居民擁有多套房屋的成本和風險提高。
3.建立穩定的多元資金籌措機制。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礎。既然住房保障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具有社會公共產品屬性的保障性住房,其建設資金應主要由政府財政來承擔。
4.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機制。這一機制的完善更有利于保障性住房的循環使用,節約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住房資源。同時,對主動退出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的租賃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如購房相關稅費減免等。
5.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責任。由于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職責,因此,住房保障首先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但是由于住宅不具有空間上的流動性,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把住房保障作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責任,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視力度。
6.構建與多層次家庭需求相適應的住房供給體系。住房保障制度的實質內容是保障居住權而不是產權,即解決的是有房住的問題。具體內容包括:(1)中等偏上及以上收入的家庭可以按照完全市場化的商品房供應體系中購買商品性住房;(2)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的家庭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申請經濟適用住房;(3)低收入家庭包括低保以下的困難家庭,政府可以根據規定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租購廉租住房。
(二)基層政府微觀操作層面
1、建立居住情況普查機制。由基層政府聯合企業、財政、審計、銀行等部門對本轄區內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情況進行普查,包括居民的收入、就業情況、居住條件等,重點對居民的住房面積、套數、環境等實際情況做調查研究,建立居民信息檔案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即時更新,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
2、嚴格審核受益對象資格。完善的收入申報制度,解決只能通過個人所得稅來判定個人收入的單一方式。很多居民有可觀的隱形收入等其他非常規收入的存在,所以在保障性住房分配過程中要對申請人進行嚴格的審核,充分把好入口關。
3、積極調動群眾力量。要充分發揮群眾力量,進行有效監督。將初步審核放在最基層的社區居委會。由社區居委會收集申請人所填寫的申請材料,并向政府相關部門真實反映申請人情況。社區居委會還要將申請人的名單及其材料在社區內公示,由群眾進行審視監督,如有異議可向居委會舉報,并由居委會向有關部門反映。
4、充分發揮基層優勢。基層政府要建立起“三個平臺”即:建立社區住房保障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街道和社區等基層組織的職能做好基礎性工作;建立起住房保障信息管理平臺,為需要保障的住戶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務;建設公開、公平、透明的監督平臺,實現住房保障體系信息的公開化。
G322
B
1007-6344(2015)04-03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