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成
(桂林建昌建設有限公司,541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簡論鉆孔灌注樁施工常見質量通病及防治處理措施
黃紹成
(桂林建昌建設有限公司,541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鉆孔灌注樁作為一種基礎形式,被廣泛應用到基礎工程、路橋工程中。但是,由于我國對該項技術的發現和研究的時間有限,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質量方面的問題。一旦發現問題,會給整個的施工帶來很多困難。如何更好地解決鉆孔灌注樁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對鉆孔灌注樁常見工程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淺見,供大家參考。
鉆孔灌注樁施工常見質量通病;預防措施分析
鉆孔灌注樁由于對各種地質條件的適應性、施工簡單易操作且設備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因此在各類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施工中由于地質條件的影響(軟土層、砂層)和施工操作不當往往會出現塌孔、偏斜、鋼筋籠上浮等質量通病。本文結合施工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施工經驗,對常見的質量通病進行探討、分析成因,提出可行的預防措施。
1.1 塌孔
(1)塌孔特征:在旋挖機成孔時或鋼筋籠安裝過程中孔壁塌陷或塌孔;孔內泥漿水平面突然下降,出現大量氣泡,形成孔底沉渣厚度,造成鋼筋籠不能安放到設計的孔底標高。
(2)原因分析:成孔過程中孔壁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土層土質松散或砂層較厚,未采用泥漿護壁或泥漿比重不夠,泥漿粘度不符合施工規定等泥漿護壁效果不佳未起到護壁作用;同時還因成孔速度太快和鉆至砂層時鉆具提升較快,引起孔壁砂層坍塌;鋼筋籠安裝時籠體垂直度不合格或籠頂采用單根吊筋造成鋼筋籠安裝下沉時傾斜,籠體、籠底碰撞孔壁引起塌孔。
(3)防治措施:在土質松散或較厚砂層成孔施工時,應根據地層狀況控制好機械鉆孔速度,尤其是土質松散或進入砂層時不應空鉆;提升鉆具速度也不宜過快;要嚴格控制好泥漿比重和泥漿質量;如成孔自然造漿質量達不到施工規定要求,應進行人工造漿;保證泥漿粘度為18—25s,含砂率<6%,泥漿比重控制在1.1—1.15之間,在土質松散或砂層較厚部位加大至1.2—1.3;同時,加強對泥漿質量的監督檢查。根據地質條件,須增設護筒時,護筒長度不小于2.0m,鋼筋籠安裝下沉時籠頂設置雙根吊筋保證籠體垂直,防止碰撞孔壁引起塌孔。
(4)補救方法:發生塌孔時首先要控制好孔內泥漿漿位,適當加大泥漿比重護壁,塌孔嚴重時及時用粘性土回填高出塌孔部位上部1—2m處,待孔內沉淀和孔壁穩定后重新清孔;如塌孔發生在鋼筋籠安裝已下沉至孔內,應及時將其提起,將孔內塌陷的沉渣清理干凈后再安放鋼筋籠。
1.2 縮孔
(1)縮孔特征:鉆孔或成孔后的孔徑小于設計要求,使鋼筋籠無法安放下沉。(2)原因分析:塌陷土層多為塑性膨脹土,土體浸水后膨脹造成縮孔。
(3)防治措施:預先查看地勘報告,了解地下土質特性,若發現地勘報告提及本項目地質存在膨脹土,就在提前各方協商采用加大孔徑的辦法鉆孔。
(4)補救或防治措施:鉆孔時下放鋼護筒,并用泥漿護住孔壁,或將鋼筋籠提起,進行清孔,加大孔徑直至滿足設計要求為止。
1.3 夾泥斷樁
(1)通病特征:成樁后樁身某部位無混凝土或混凝土疏松,樁體混凝土中夾帶泥層,在樁身低應變檢測時通過瞬態沖擊方式實測樁頂速度響應時域曲線,籍一維波動理論分析樁判定樁身完整性不合格。
(2)成因分析: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夠,孔深壓力差大,新澆混凝土上升至孔內混凝土頂面,造成樁身加泥;導管提升操作不當,導致底部離開已灌混凝土體內,造成樁身夾泥形成斷樁;混凝土塌落度偏低,和易性差,粗骨料粒徑偏大,造成混凝土灌注時堵管,如此時將導管提升到孔內已灌混凝土頂面則造成斷柱。
(3)防治措施:控制好導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埋入深度宜為2m—6m,導管提升時應掌握好提升高度;采用合格的商品砼,隨機抽檢砼坍落度;混凝土堵管時可采用反復提升導管的方式讓混凝土從導管內自然下沉,但必須保證導管插入孔內混凝土深度不低于2m。
(4)補救措施:在灌注過程中已預料形成斷柱時,應立即停止澆注混凝土,用小于原柱徑的鉆頭在于原柱位上鉆孔至斷樁部位以下,重新清孔,在斷樁部位增加一節鋼筋籠,在其下部埋入新鉆孔中,然后繼續澆筑混凝土(但該處理方案需得到設計等相關單位同意);低應變檢測不合格,如斷樁位置埋深較淺,可采用人工挖開,鑿去斷柱以上的混凝土,將鋼筋籠進行重新修整,并安裝模板接樁處理;如斷柱位置較深,經質量監督部門和設計部門鑒定不能滿足工程質量要求、又無法采取補救措施的斷柱進行重新補樁補強處理。
1.4 沉渣厚度超標
(1)沉渣厚度超標的特征:孔底沉渣厚度超過施工規范規定。
(2)成因分析:土層、土質松散或砂層較厚、成孔施工中自然造漿護壁效果不佳、未采用粘性土造漿護壁或泥漿比重、泥漿粘度不能滿足護壁要求。
(3)防治措施:清孔要徹底、充分,具體詳見第四章。
(4)補救措施:根據地質條件,對土質松散或加有松散砂層的土、砂層較厚的部位,宜采用粘性土人工造漿護壁、控制好成孔速度和鉆孔鉆至砂層較厚部位時,應注意緩慢提升鉆具,不宜操之過急,并嚴防空鉆,避免因孔壁塌陷造成沉渣厚度超標和避免因泥漿比例不合格造成孔內泥漿懸浮沙礫沉淀引起的沉渣厚度超標。
1.5 鋼筋籠上浮
(1)鋼筋籠上浮特征:孔內混凝土澆筑高度不斷上升,鋼筋籠整體隨之上升。
(2)原因分析:混凝土澆筑時導管埋入混凝土中較深,導致導管外部混凝土上升,混凝土上升中產生的動力和粘著率大于鋼筋籠自重時,引起鋼筋籠隨著混凝土的上升而上?。讳摻罨\制作、運輸及安裝過程中引起鋼筋籠籠體變形,導致提升時,導管接部位帶動鋼筋籠上浮。
(3)防治措施:導管提升應隨著混凝土澆筑量逐步提升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宜控在2m—6m之間;鋼筋籠在加工制作或運輸、安裝過程中,若有變形應及時修整合格后,再進行安裝,鋼筋籠下段一根加筋應焊到主筋端頭,也可采用主筋下部傾斜10mm—15mm,導管接頭肩部可設置三角形加勁板或設置錐形法蘭護罩。
1.6 導管
(1)灌注混凝土時發生堵管主要由灌注導管破漏、灌注導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準備時間太長、隔水栓不規范、混凝土配制質量差、灌注過程中灌注導管埋深過大等原因引起。
(2)灌注導管在安裝前應有專人負責檢查,可采用肉眼觀察和敲打聽聲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查,檢查項目主要有灌注導管是否存在小孔洞和裂縫、灌注導管的接頭是否密封、灌注導管的厚度是否合格。
(3)導管使用前應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嚴禁用氣壓。進行水密試驗的水壓不應小于孔內水深1.3倍的壓力,也不應小于導管壁和焊縫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時最大內壓力戶的1.3倍。
(4)灌注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應為300—500mm,在灌漿的初灌量足夠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取大值。
(5)若砼供應不及停留在導管時間較長時,可采用反復提升導管的方式讓混凝土從導管內自然下沉,使混凝土保持足夠的流動性,以免發生堵管現象,但必須保證導管插入孔內混凝土深度不低于2m。若發生堵管現象,應停止灌注,馬上清洗疏通導管后插入已灌注面下1.5m處繼續灌注,間隔時間不能長于2小時。
以上是鉆孔樁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以及質量通病。因此,在進行鉆孔樁施工工程中應從樁位放線、成孔、清孔、護臂泥漿質量、鋼筋籠制作安裝、混凝土攪拌、混凝土灌注等方面層層把關,控制好每一道工序,保證工程的質量
[1]吳雅榮.監理如何控制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3)∶175.
[2]蔡正凡.鉆孔灌注樁在卵與礫石地層中的施工改進方法[J].太原科技,2010,(01)∶102-103.
TU75
:B
1007-6344(2015)06-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