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韓國、德國特約記者 李珍 李大明 青木 ●本報記者 蘇靜 ●甄翔 柳玉鵬
這是傳統的推陳出新還是虛榮拜金向墓地的延伸?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祭祀掃墓無疑是許多中國人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圍觀中國這項古老習俗之際,一些外媒驚訝地發現,中國人在掃墓時不僅燒紙錢,簡直是“無所不燒”,從“iPhone手機”到“LV包”,從“法拉利豪車”到“豪宅”和“房產證”,甚至燒上了“二奶”。《日本時報》形容道:“傳統與21世紀的消費主義在中國清明節相遇了。”法新社一面質疑這是“虛榮之火”,一面又引述專家的話稱,“任何對先人表達尊重的物品都合乎情理,燒iPhone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發展”。對這種“以燒為主”的祭祀方式或“大開眼界”或不解的同時,有外媒則將目光投向中國對“文明掃墓”“綠色祭奠”的呼吁,以及有些地方殯葬消費高企、民眾擔心“死不起”的抱怨與調侃。而網上紀念平臺、數字化紀念方式的流行和“代理掃墓”服務的出現則再一次讓人感嘆:世界變化太快!
“燃燒的拜金與虛榮”?
5日是中國的清明節,正好也是西方的復活節。《今日美國報》當天刊文稱,美國人忙著尋找復活節彩蛋,中國人則忙著燒紙錢和紙制的iPhone來祭拜死去的親人。每年中國清明節都會激發企業家的創意,他們希望從中國人祭拜死者、讓他們“死后生活”更舒適的傳統中大賺一筆。紙制iPhone等各種祭祀物品在街邊小攤和網上熱賣,一個也就幾塊幾毛錢。這些創意燒紙產品要跟主流的冥幣競爭,而現在人們上墳時能燒的物件真是越來越多了。報道稱,清明節作為全國性假日連歇三天,是傳統祭祖的日子。公眾祭祀活動包括陜西省黃帝陵舉辦的大型祭祖活動。北京還設立了網上平臺邀請民眾紀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
“清明祭祖‘推陳出新:燃燒的拜金與虛榮”,“德國之聲”5日以此為題稱,當今的消費時代在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祭祀這個古老的傳統。如今中國人在清明節不僅可以給先人燒紙,也可以燒“法拉利”燒“房產證”燒“二奶”。一家制作紙質祭品的作坊主介紹道,紙扎的麻將桌、首飾盒還有香煙銷路很好。另外也可以買到仿真的房產證以及牙膏、牙刷、鞋帽等“實用”物品。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中國清明節的紙質科技產品模型比真品還要先進,雖然iPhone7和三星GalaxyNote6還未發布,但廣州已經出了紙質模型可以燒給過世的先人用了。iPad、iPhone等各種蘋果產品模型一套賣10元,三星產品一套也賣10元,不過三星產品這一套里包含的品類更多,似乎也反映出真實世界中的產品差價。新祭品也不局限于通信領域,奢侈品手提包和化妝品也很受歡迎,或許冥界對這種知識產權侵權也能網開一面吧。對喜歡旅行的逝者而言,還有飛機、游艇、奔馳車等紙祭品可選。日本“聚焦亞洲”網站收集了中國網民的反映。報道稱,針對有媒體質疑“把逝者去世后多年才出現的東西(如iPhone)燒給逝者,逝者會使用嗎”,有人留言稱“不是可以讓喬布斯去教他們嗎”,“把說明書也一起燒了,不就行了嗎”,這些評論被中國網民稱作“神回復”。
“在一間農家屋里,金光閃閃的手表和智能手機堆成一堆——當然都是紙扎的清明節祭奠用的。”法新社還專門采訪了河北省一家制作祭祀產品的作坊。報道稱,21世紀的消費主義正在改變中國由來已久的祭祀市場。蒲女士的工廠是藏身于河北老舊小院中的眾多作坊之一,當地農民讓河北成為中國喪葬產品的一大中心。蒲女士制作紙扎的iPhone和LV包。她說:“我們的工作就是為死人服務。過去我們種玉米和土豆,日子很緊。這個(做冥幣等)比種田更掙錢。”
也有媒體強調了中國對“綠色掃墓”的倡導。英國《金融時報》5日以“中國試圖撲滅墓地煙火”為題稱,中國呼吁公眾以更綠色的方式祭奠死者,提倡低碳掃墓過清明,不要搞什么燒紙保時捷、紙小秘的低俗之舉。浙江地方政府呼吁農村推行綠色文明過清明,鼓勵通過鮮花、詩歌、音視頻等形式紀念逝者。北京則鼓勵綠色喪葬,包括骨灰撒入海中等形式。不過環保人士和公墓管理人員表示,讓大陸公眾清明節不燒紙還需要時間。一名公墓管理人員說:“燒紙的傳統很難一夜之間就轉變過來。”有報道顯示,今年新型綠色掃墓風氣的推廣仍不夠。西安媒體刊登了居民焚燒時下流行的日本電子馬桶蓋紙模型的照片。
“清明節傳統走向數字化”
祭品化為烏有,這是不是虛榮之火?法新社5日提出這一問題后稱,今年清明節,中國民政部發出通知,要求加強對燒紙錢、焚祭品等不文明祭掃行為的管控,抵制祭掃活動中的迷信行為和低俗祭祀用品,創造文明低碳祭掃的良好社會環境。國有媒體批評燒紙加重了空氣污染。民政部下屬機構一名專家說,在燒紙祭祀傳統中加入商業元素,包括紙房子、跑車和情人等,一些人會認為這種做法比較低俗。他補充道:“我個人認為,任何對先人表達尊重的物品都合乎情理,燒iPhone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發展。”
“客觀說,燒這些東西,更多的是趣味和好奇心。雖然這種趣味和好奇心對社會沒什么必要,但不一定有多大含義,不用過度引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燒這些“怪東西”主要是因為在墓地周圍有賣,一般也不是專門尋找去燒的,所以不能擴大到迷信、拜金、狂熱的層面。同時也應該看到,燒紙并不是最好的祭拜形式,不利環保,甚至可能引起火災。我們應當倡導文明掃墓,文明祭祀。現在社會缺少對于殯葬儀式和規范的共識,祭掃沒有明確的程式。應該討論一些共識的程序,表達對先人的尊重,和繼往開來、慎終追遠的意義。比如把三鞠躬、獻花等規范化,簡化程序,莊重大方。
東亞鄰國日本沒有清明節,但每年夏天有一個類似清明節的盂蘭盆節,是日本人祭掃的重要節日。日本人過盂蘭盆節的傳統方式是點火堆、放河燈等。日本各地方政府和民眾往往共同舉辦統一的公共紀念活動,代替各家燒小火堆的散亂祭祀活動。這樣就減少了環境污染和不安全因素。《金融時報》5日援引南京一名研究人員的分析說,更綠色的清明節本身并不會對減少空氣污染發揮很大作用,重要的是讓環保理念植根于所有中國人心中。
“中國清明節傳統走向數字化”,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將目光投向清明祭祀的新方法。報道稱,清明節是中國人紀念逝去親人的時節,家庭成員往往會清理墳邊的荒草,焚香獻祭等。27歲的北京人小魏卻選擇網上祭奠去世的祖父,而不是實際前往祖父墳上。從2003年祖父去世后,小魏一直選擇這種網上紀念的方式。她說:“祖父看著我長大,我不會忘記他對我的好。”小魏是越來越多放棄傳統清明祭祀方式而選擇網上紀念先人的中國人之一。只需點擊鼠標,用戶就能為去世的親人建起網上紀念站,發布逝者照片,上傳視頻、悼文等以表達哀思。
韓聯社6日稱,在今年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期間,中國掀起了祭奠抗日老兵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犧牲者的熱潮。不少受害者遺屬來到各種紀念碑前,在肅穆的氣氛中淚流滿面。而在網上參與各種祭奠活動的人也很多,人們通過網上平臺對殉國先烈表示敬意。《印度時報》稱,環保喪葬在中國的接受度逐步提高,去年火化率接近50%,有助于加強環保,節約土地。中國民政部門鼓勵人們選擇更節約土地和生態友好型的喪葬方式,包括骨灰撒入大海、撒入花木叢中等。
“一墓難求”需破解
并非所有新的東西都是好的。韓國KBS電視臺5日稱,清明節在中國是祭掃祖先墓地的日子,但最近中國卻出現了“代理掃墓”服務,這種服務可不單是清除墓地雜草和獻花,甚至在完全不認識的人的祖先墓前焚香并行跪拜大禮。在河南鄭州,有人明碼標價,在墳前痛哭1分鐘需支付300元人民幣。但是這種“代理掃墓”在中國引發爭議,因為祭掃的是自己的父母和爺爺奶奶,怎能雇用別人代勞?臺灣《旺報》稱,精明的中國商人推出代人掃墓服務爭取清明商機,淘寶上有不少店鋪推出全國代人掃墓服務。有人稱贊這種服務為那些遠離家鄉無法回鄉祭掃的人提供了新的選擇,但許多人認為這種做法很荒唐。
“清明節之際,中國殯葬消費高成焦點”,英國廣播公司網站5日以此為題稱,和往年一樣,殯葬消費高、“治喪難”、市場不夠規范等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多家官方媒體都報道了中國一些地方墓地難求或者價格昂貴的情況。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以“墓地價高,中國民眾擔心‘死不起”為題稱,北京低檔墓近4萬元人民幣,中檔墓約7萬元,高檔墓達幾十萬元,使得北京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相比之下,緊鄰北京的河北廊坊等地的公墓價格則在1萬元以下,北京“一墓難求”因此催生異地買墓的趨勢。
韓國《亞細亞經濟》6日稱,今年湖南株洲4平方米的墓地居然賣近30萬元人民幣,而上海華亭某公墓的最低價格也在人民幣6.5萬元,這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中國前100座城市的新房價格大約為每平方米1萬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死人墓地貴過活人住房。為解決喪葬引發的社會問題,中國民政部制定了2020年生態安葬率40%以上的計劃。但是由于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
環球時報201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