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二虎
李家壩遺址,位于重慶市云陽縣境內長江北側支流澎溪河的東岸。1997年10月至1998年1月開始對它進行大規模發掘,遺址充分展現了當年巴人文化面貌和巴人生活。這一年度總共發掘了40座墓葬、多座房屋基址和數座燒制陶器的窯址,時代從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一直到約距今2000多年前的戰國晚期。這是首次發現既有居住區,又有墓葬區的巴文化遺址。它對于我們認識古代巴人的文化無疑有重要意義。
這個遺址坐落在江邊的臺地上,從遺址可以看出,巴人是一個近水而居的民族,他們的生活與江河密切相關。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陶制網墜,這說明當時的居民也經常在江河中撒網捕魚。
當時的房屋是非常密集的,但現在保留下來的主要是一些柱洞。不過,這些柱洞也已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房屋中有干欄形式的建筑。它的主要特點是樓上住人,樓下懸空或圈養牲畜。這種干欄形式的建筑是中國南方一種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筑形式,它的出現和流行主要是為了適應南方濕熱的氣候。現在,在重慶地區的長江沿岸經常能夠見到的吊腳樓,就是干欄形式建筑的一種。
在居住區和墓地中,我們發現了大量古代巴人的生活用品遺物,這些遺物的造型風格和裝飾既體現了巴人文化的獨特風貌,又對我們了解巴人當時的生活習俗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資料。這些生活用品中主要是陶器和銅器,另外還有少量的漆器、鐵器、玉石器、琉璃器、絲麻紡織品和竹篾編織物。陶器是當時一般社會成員所主要只用的生活器皿,它的數量最多,種類也最豐富。
在遺址中發現有幾座燒造陶器的窯的廢墟,還發現有鑄造青銅器所用的石范、手工紡織所用的紡輪和竹編物品。這些東西告訴我們,在這個遺址中當時有陶器制造、青銅器制造,還有家庭紡織手工業和竹編織業。此外,在遺址中發現的漆器還告訴我們在巴人社會中已經出現了漆器制造業。
由于發現了一個戰國時期的大規模巴人墓地,所以我們對遺址中當時巴人的喪葬習俗和葬俗中所反映的巴人社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個墓地的規模很大,有數百座墓,十分密集,但基本上都是南北方向地平行排列著。在這個墓地中沒有發現用獨木舟作為葬具。墓地中安葬的既有社會地位較高的富人,也有身份較低的一般平民。這種墓地屬于族墓地,在墓地中安葬的人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也可能是同一個氏族的人。但是,無論他們生前的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死后都采用相同的喪葬制度安葬在同一個墓地中。在這個族墓地中,我們根據墓葬的規模大小、隨葬用品的數量多少和精美程度,可以看得出在死者之間明顯地存在著社會等級和貧富差別。
對虎的崇拜在考古發現中也有反映。在《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巴人的首領廩君死后,其魂魄就化為白虎,并要用活人來祭祀白虎。在出土的巴人青銅兵器中,最多、最重要的紋飾就是虎的圖案,尤其是在青銅戈上,虎是唯一的圖案。這種兵器上的圖案有可能是族徽的象征。在古人的思維中,將這種威猛的動物形象裝飾在兵器上,既可以威懾敵人,又可以將這種動物的力量和勇猛帶給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