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各個方面均取得較大的進步,其中文化作為我國人們的精神食糧也取得較大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環境作為影響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對于文化發展的研究,簡要探析了地理環境對于文化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地理環境;文化發展;影響
引言
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這么久遠的時間變遷,再加上人類大腦不斷的開發和在地球上頻繁的活動,形成了一定層級上的文化,也稱之為文明。地理環境就是我們在文明發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產物。其中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兩者之間的關系既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重點也是文化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根本,是整個人類文明得以進步的文職源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人們文明的進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別是在人類整體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古代社會,地理環境給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現階段,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地理環境和人類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是一個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話題,這同時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環境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產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礎
眾所周知,一個文明要想形成必須以一定的地域內部的物質條件為根本,同時這個一定的地域內部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給該地域內部的人類文明的產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舉世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分別為:尼羅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兩河流域全部處在非常優越的亞熱帶、熱帶以及暖溫帶等適宜的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個文明古國的優秀燦爛的文明。這些良好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這些文明的傳播和發展。
那么為什么優先在這些地區產生了優秀的文明呢?這也是由于文明的產生以發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時間所造成的。人類只有擁有除了繁重的勞動以外的充裕的時間,才能進行其他形式的活動。在這些整體生產能力比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這些優越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力,為古代人民生產力的大發展提供了肥沃的資源,這才有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成果的產生。當然,在我們強調自然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基礎作用時,絕不意味著要忽視人的能動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自然條件的有利,只提供剩余勞動的可能性,但決不提供剩余勞動的現實性。現實性的實現是通過人的活動來進行的。
2.地理環境條件給文明發展帶來的雙重作用
所謂的地理環境條件給文明發展帶來的雙重作用,就是說地理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明的發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文明的發展。所謂的促進作用就是,如果沒有充足的金屬地理資源條件,人類文明中怎么會出現鐵質、銅質用具的使用,也就無法超于那個久遠的石器時代,也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發展。再者,如果沒有廣闊的、肥沃的自然地理動植物群體,人類怎么會從狩獵的遠古時代走向游牧文明時代。此外,大量的史學研究均已表明古歐洲文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自身所在的東西方貿易樞紐位置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此外,眾多的史學研究及史學記載均已表明,優越的地理環境條件不一定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其給人類文明的發展還能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簡單來講,就是過于優越的環境,人類取得各種生活物資就會非常容易,在很大程度上會引起人類的惰性思維,人類就不會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創造、去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延緩了生產力的再提升,這對于人類文明的進步無疑蒙上了一層陰影。就我們中國而言,由于非常由于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昏庸的末代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其他各國進行任何的貿易往來,采用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清朝進步的眼睛,導致最后受到西方國家的瓜分主權,國家四分五裂。這就是過于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力我國古代優秀文明的再次進步和發展,同時由于西方的列強,我國很多重要的文化資源的損傷,對我國的文明帶來非常嚴重的損傷,
3.地理環境之間的差異給文明進步帶來的影響
地理環境之間的巨大差異給不同的地區賦予非常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的地理條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地區生產力發展方向上的不同。特別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初期階段,人類內部的生產力發展主要是針對于不同的農業耕種條件。由于不同的地理條件,造成不同的農業耕種環境,造成人類不同的生產方式,各個生產方式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生產能力水平。
4.人類文明在進步的過程中地理環境所付出代價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開發也達到幾千年。造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損害也到達幾千年。例如:我國古代各個朝代之間的更迭,無不對自然環境造成非常慘重的傷害,在距今有六千到七千年的幼發拉底河谷底旁邊,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境內,那里優越的自然環境養育了非常燦爛了的蘇美爾文明,蘇美爾人民依靠非常充足的灌溉水源以及先進的犁耕技術實現了對于幼發拉底河的深度開發,但是他們所采用的生產技術并非可持續的,這就給整個河流造成非常研究的傷害,造成非常研究的河道堵塞現象,給整個自然地理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同時也引發了非常嚴重的水源危機。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同樣受到大自然環境帶來的懲罰,當第一批定居者到達科西嘉時,那兒的海岸還是樹木參天,船只的桅桿甚至被伸向海中的巨大樹干擊壞。在地中海森林的蔭護下,這一地區土壤肥沃,后來一度成為羅馬帝國的谷倉。古希臘人首次改變了這一景觀。迫于人口增長的壓力,很多森林被砍伐以滿足對木材、薪木以及木炭,大森林在更新的更新速度遠遠小于土壤之間的侵蝕和古希臘人的開發速度,導致大面積的森林移為大面積的荒漠。古羅馬人認為整個地球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是神靈給與人的饋贈,人們可以盡自己所能實現自然地理環境的開發,這就使得古羅馬文明不斷進步發展的同時,給整個自然地理環境帶來非常大的傷害。此外,西方的兩次工業革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類經濟的發展,但是帶來的自然地理環境傷害也是非常深遠的。
5.結束語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開發將會更加廣泛,開發的力度將會更大,給整個自然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將會更大,造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將會更深。這就要求相關的地理環境與文明研究工作者不斷增大自身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研究文明進步和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深入關系,建立完善的理論依據,并使其更好的指導人類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守春.地理環境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再認識──關于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批判的反思的反思[J].地理研究,1995,01:94-103.
[2]王守春.地理環境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再認識──關于對“地理環境論”批判的反思的反思[J].地理研究,1996,01:99-114.
[3]王晴佳.文明比較、區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所見之史學研究新潮[J].山東社會科學,2006,01:27-37+54.
[4]曲瑋,涂勤,牛叔文,胡苗.自然地理環境的貧困效應檢驗——自然地理條件對農村貧困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02:21-34.
作者簡介:王寶泉(1963.05-),男,漢族,河南許昌,本科,講師,許昌電氣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地理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