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航
摘要:在中國的城市化建設中,本應是城市文化底蘊之體現,城市歷史發展之記載的歷史文化空間,正面臨著消失或者變異的尷尬境遇,如何能正視城市歷史遺存,真正切實有效的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空間,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歷史文化空間舊城改造消失變異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我國城市化已從沿海向內地全面展開。現階段已進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飛線上,發展得如火如荼。雖然我們的城市與若干年前相比已經日新月異,但當我們面對著打著各種幌子對城市進行不負責任、任意妄為的摧殘、破壞行為,其所造成的無處不在的城市敗筆,不能不令人心痛,這種行為也滋生了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腐敗。
一哄而起的舊城改造,其所造成的后果是難以修復的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的破壞。據英國文物建筑學會指出,70年代發展的舊區改造過程中所破壞的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筑,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炮火摧毀的還要多。而據悉,在我國,改革開放的20年以來,打著建設的名號對舊城的破壞超過了以往100年。據統計,自1982年起,我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共有99個。但在城市發展和歷史文化空間保護之間的矛盾沖突中,被犧牲的往往是后者。厚重的歷史文化載體不在于教科書、口耳相傳中,而是體現在有生命、有形體、有質感、有痕跡的城市里,只有在古道巷陌、文物中才能使歷史文明活色生香。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被破壞、荼毒的舊城改造,一味地抄襲、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無休止地折騰的改造中,寶貴的文明傳統被無情隔斷,而對于未來,新城市表現得無所適從,一座失去了靈魂的城市,怎能讓人安心呢。
目前在中國城市景觀熱和標志性建筑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是要以最高最新最現代化的建筑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如廣州的小蠻腰、上海的東方明珠等,這些建筑不可否認地體現了鋼與鐵的現代化文明。但個人認為,標志性建筑的內涵理應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沉淀,應該反應出這座城市獨特的固有的個性,能夠向外界反應出該城市獨特存在價值的載體和商標,只有這樣,城市地標文化才能屹立數百年而不倒,而不至于湮沒在城市發展潮流中。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城市與大都市區研究項目部主任,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南·艾琳博士,在她的著作《后現代城市主義》中闡釋了“形式追隨想象”這一概念,認為后現代城市主義主張對歷史的拼貼和戲仿、主張保護地方的、歷史的建筑,然而其主張回歸到浪漫主義實際上卻是對浪漫主義所表現的真實情感和強烈情緒的膚淺、庸俗模仿,人們通過懷舊情緒所構建出的一副虛構的、想象的歷史鏡像。
就目前而言,中國社會正在上演這樣一出鬧劇。以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上海“新天地”為例,它滿足了無數老外來這里高消費時對中國傳統的一種獵奇心理,這里的歷史公共空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高消費品,里面充斥著cappuccino的香濃奶香和洋人們好奇的目光,中國人的身影已很少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天地是一座翻新的假古董,是一座批上了歷史外衣的時尚場所。再比較一下寧波老外灘、杭州西湖天地等地,雖然商業形式不同,可目的還是一樣。雖然似乎都變成一張張城市名片,卻上演著上海新天地這樣讓人尷尬的演出。西湖天地的商戶是開發商斟酌再三之后敲定的,但結果大多是一些意大利的著名名牌,它們符合“國際化、時尚化、杭州西湖化”的高標準。但這里更多的是源于一種商業情感,歷史和文化內涵早已蕩然無存。
形式追隨財政——“城市設計屈服于市場的力量,這在現代城市主義中有相當多的表現。”艾琳認為,從政治的探討中退回到歷史的構建中,生產超現實或高度仿真的環境,后現代城市主義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城市發展弊病的產生過程,反而突出了它,它沒有解答任何問題卻自身成了問題的一部分,當城市設計屈服于市場的力量,他也就淪落為資本主義的附庸品。中國城市化建設在這一領域的失敗應該引起我們去思考設計價值、設計目的和為達成這些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在這里,歷史文化空間要么消失,要么變異,成為一個炫耀性的消費空間,目的是稱頌商品而非歷史價值或市民價值,它成為一個觀奇地點,人在其中不是占有空間的積極參與者,而是被化為一個被動的觀賞者。
如何走出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的尷尬,真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空間,我認為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認識歷史文化空間價值
在城市中,要有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崇敬、對先人的感恩、對生態的呵護的意識和情感,將歷史文化空間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競爭力的核心來看待。它是城市的品牌價值、城市無形資產,今后會不斷升值,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提升城市價值、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重要的平臺。
2、加強法規政策制定
政策是工作的依據。在國家法律、法規支持的前提下,要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在歷史建筑整治,歷史街區管理中要制定出科學性強,操作性強的政策。
3、注重新穎理念
充分利用外國專家,國內專家、本地專家的智力資源,并不斷總結,吸收國內外最新、最前沿的歷史文化空間保護理念并加以應用,推動保護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4、加強規劃控制
城市的規劃層次,決定其歷史文化空間保護水平與風貌恢復情況。城市領導者須根植于城市的文化資源,并滲透到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規劃和實踐中。
5、調節處理矛盾
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涉及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各級政府利益,各個部門利益,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妥善調節、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是保護事業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
6、建立多元機制
對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如原貌修繕、功能完善、街景美化等,均需要充足的改造資金,而產生的是社會效益多,經濟效益卻相對較少,因此要構建多元化的融資機制,以保證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與運作能有充分的經濟保障。
在現在這樣一個市民為主體的時代,歷史文化空間應該是城市文化底蘊的體現,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記載,是激發所有人熱愛城市的裝置。歷史應當是屬于整個城市的。
參考文獻:
[1]周嵐,《歷史文化名城的積極保護和整體創造》,科學出版社,2011
[2]陳志華,《文物建筑保護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婁承浩,薛順生,《消逝的上海老建筑——上海老建筑叢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