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水觀念深深根植于華人心理結構之深處,幾乎凝結成了華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因此,風水觀念之于華人的“控制”或隱或現、無處不在。本文試從民俗控制的角度淺析風水觀念。
關鍵詞:風水觀念;民俗控制
“風水”又稱勘輿、地理、青囊、青烏、青鳥、相宅、形法等。風水之名,首見于托名為郭璞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中略)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在風水的漫長歷史發展中,逐漸分為兩派:巒頭派與理氣派,巒頭派專主山形地勢,以“龍穴砂水”相配定兇吉福禍(該派又稱江西派,為風水流派之主流,為唐僖宗國師楊松筠所創),理氣派專主理氣星卦,以八卦五行定生克兇吉(該派又稱福建派,以羅盤應用為特色,為風水之次要流派,由江西移居福建的北宋王伋所創)。簡言之,看風水就是相地相宅的行為,包括陽宅與陰宅,而其相地相宅的背后目的是為了趨吉避兇,風水在整體上兼顧生死,將死生并重,飽含著人文關懷,是中國人重視生與死的品質的最直接的體現。風水本身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本質上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風水本質上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中國是一個風水化的國度,廣大人民本身就生活于風水之中。風水既是我們的“大傳統”,也是我們的“小傳統”,風水的出發點是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一
風水觀念的類型:
(一)理性層面。我們可換個角度談一談風水的功績:
1.促進社會進步,如商周之興皆與相地關系密切,商朝從商湯王滅夏到盤庚王共遷都數次,相地遷都為殷民族的興旺奠定了基礎,而周民族的先人公劉率領周民反復觀察地形以建都,繼而周武王定鎬都,周成王擇洛都,均為周王朝的興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對城市建設、鞏固政權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杭州等無不是在風水理論的指導下的產物,歷朝帝王建都,皆精心選擇城址,以期萬年計;3.對民房設計、頤養身心有一定作用,從士紳園林到鄉下農居,隨處可見風水文化的浸染。在建筑環境、住宅選址等方面,風水理論影響了許多著名都市、古鎮、古村落的規劃設計,成功之作比比皆是。所有這些皆體現了風水與“詩意地棲居”的關系。
(二)非理性層面
1.部分官員迷戀風水,將風水的能量無限擴大,“風水官員”們堅信風水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迷信風水的魔力。對這些官員而言,風水最大的功能就是保佑自己及家人升官發財,官場是呈金字塔型的,越往上名額越少,這些官員們陰暗地將“得民心者得天下”改換成“得風水者得天下”,竊以為得了升官秘籍;2.民間風水墓地之爭,在民間傳說里,爭風水的故事極多,在現實社會中,從古代到現代,亦有不少墓地紛爭,然而,最易與風水的能量掛上鉤的是國家重要領導人祖先之墓地,在政治上塵埃落定之后,民眾很容易傾向于探究當權者祖墳的風水,至于當政者的政治理念以及其他個人能力,卻被淡化了。
二
“民俗控制與通常意義上的社會控制不同,它是大量的民俗壓力形成的習慣勢力的自然控制,這種習以為常的控制力遠比某些控制者的威懾作用大”①。較為成熟的民俗文化,都有較強的民俗控制能力。在民俗學看來,“民俗控制在習俗環境中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俗民群體依據習俗規范的約束,有具體意向地要求俗民成員無條件遵守,如有違規越軌行為,就會受到懲罰;如能模范遵守就會受到表彰獎賞。另一類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習俗化過程中對俗民個體施加影響,促使俗民在實踐中想當然地烙守其約束,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違背了這些民俗的約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產生巨大的壓力,并把這種壓力作為一種自我懲罰或超自然力的懲罰”②。民俗對俗民個體的控制類型有六種:隱喻型、獎懲型、監測型、規約型、裁判型和禁忌型民俗控制類型③。我們發現風水觀念對于人們的控制主要屬于隱喻型與禁忌型民俗控制類型。隱喻型民俗控制,“是民間約束俗民行為進行先期防范性控制的類型。它通常貫穿在習俗化過程的早期民俗教養的實施中。所說的隱喻,實際上指的是用虛擬的或記實的人物形象作比喻,展開敘事情節的母題進行行為的預警教育,從而達到控制行為人的目的。這種控制類型主要表現在民間神話、傳說、故事及其中的寓言、笑話等民俗文藝活中”④。而禁忌型民俗控制“往往具有較強的帶有神秘色彩的禁令性指示,同時產生有威懾力的對于違禁后果的暗示,從而有效制約人們的行為”⑤。無數的關于風水的傳說故事警醒或刺激著人們嚴肅對待風水,并形成根深蒂固的風水觀念。
三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持有適當的民俗控制立場,盡量發揮理性風水觀的積極控制作用、抑制非理性風水觀的消極控制。在理性方面,有序建設才能較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風水的宏觀規劃性實現了城、鎮、村的整體規劃,為市、鎮、村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框架,避免盲目建設。不少開發區或新城竟然成了空城或睡城。有些當政者誤將城鎮化當成了簡單的造城運動,結果貽害無窮。如果他們能略知風水的幾大原則,就不至于犯下這樣低級的錯誤。在非理性方面,盡量避免傳統風水與時代的沖突。比如一系列的風水禁忌不利于社會改造;厚葬觀念嚴重侵占耕地,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當更新風水觀念,保留發揚積極、理性的風水觀,并摒棄消極、非理性的風水觀。對于理性的,做到“不違規”,而對于非理性的,要盡量“越軌”。
注釋:
①烏丙安.民俗學原理[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140-141
②同上書,第116頁。
③同上書,第141頁。
④同上書,第141頁。
⑤同上書,第174頁
參考文獻
[1]烏丙安.民俗學原理[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
[2]何曉昕.中國風水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王玉德.堪輿術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5]王玉德.神秘的風水[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6]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C].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7]高友謙.中國風水文化[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胡正裕(1983-),男,漢,浙江文成縣人,民俗學碩士,單位:溫州大學,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