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什么?
看到這個問題,你也許會回答:這還不簡單?紙不就是薄薄的輕輕的容易燃燒的薄片嗎?其實,這并沒有點到紙的實質。
如果你取來一張紙撕開,把撕裂的邊緣放在放大鏡下觀察,你會看到撕裂的邊緣上多少會顯露出毛絨絨的、或長或短的細絲。這些細絲彼此交織、糾纏在一起,一同織成了一張堅韌的“網”,這就是紙的基本構成。這些細絲,就是植物的纖維。
說到纖維,也許大家并不陌生。我們穿的衣服、使用的被褥,很多都是由植物纖維紡織而成。對于紙張來說,它所使用的纖維略有一些不同——構成紙的纖維,大多來自木材。相對于用作制造衣服、被褥的纖維來說,它的長度更短,也更為堅挺,但不及前者柔軟。
紙張實際上就是由木纖維相互交連構成的。造紙的第一步就是把大塊的木頭經過研磨、蒸煮等工藝,變成紙漿。這時候的紙漿中含有木質素,所以是黃褐色的。脫色漂白后,紙漿變得潔白多了。潔白的紙漿經過打漿機的處理,游離的木纖維吸水后,變得膨脹、軟化,彼此能相互纏繞在一起。下一個環節叫抄紙:紙漿被鋪開攤平,形成一個薄層,經過脫水干燥、壓光壓薄、切割等步驟,就成了我們看到的紙張。
紙張的纖維之間并不是嚴絲合縫的,它們之間還存在著一些小的空隙,很多地方坑洼不平。在沾上水和油之后,其間的空隙被這些物質填充,促進了光的投射。此外,纖維素分子還可能與水或油結合,改變空間結構,使得光更容易投射過去。所以,被水或油浸過的紙張才給人透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