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昭奎/文
中日關系正處在趨緩走暖的趨勢中。應該在這種趨勢的政治行程中來定位“安倍談話”。
一個已實現以及或可能實現的中日關系趨緩走暖的政治行程表是:
一、2014年11月10日,在中日達成四點原則共識的基礎上,習主席應約與安倍首相會見,使兩國關系持續兩年多的空前嚴峻局面終于迎來重要轉機,“習安會”還對推動中日之間開展各個級別、部門、領域的對話乃至地方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2015年4月22日,習主席借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之際,與安倍握手并舉行了25分鐘的會談,習主席表示“希望日方認真應對亞洲鄰國的憂慮,對外發出積極正視歷史的訊息”,安倍則回應遵循“村山談話”精神。
三、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會并發表講話。在三千多人參加的大會上,習近平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日關系,盡管中日關系歷經風雨,但中方這一基本方針始終沒有改變,今后也不會改變。
四、2015年7月10日,中方透露習近平主席已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出了參加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活動的邀請, 安倍說,“既然中方已邀請就不想逃避”。
五、2015年7月16日,國務委員楊潔篪同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在北京共同主持首次中日高級別政治對話。李克強會見了谷內正太郎。
(以上是已實現的部分)。
六、2015年8月,安倍發表談話,遵循了“村山談話”精神并重申了“村山談話”的關鍵內容。
七、2015年9月,安倍來華參加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并與習近平主席進行正式首腦會談,進一步推動和鞏固中日關系的趨緩走暖大趨勢。
(以上是未實現或可能實現的部分)。
顯然,上述政治行程表中尚未成為事實的第六點,即“安倍談話”能否遵循并重申“村山談話”精神及其關鍵內容,確實令人難以放心。因為迄今為止安倍只是表示對那場戰爭的“痛切反省”,但是,如果不明說“那場戰爭”是當年日本的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那么,他到底“反省”什么?是反省那場戰爭沒打贏?還是反省那場戰爭給日本招來原子彈之禍?如果安倍不承認當年的戰爭是“侵略”,他就“沒必要”道歉;反之,如果安倍承認當年的戰爭是“侵略”,那么,他就必須道歉,總之,有沒有“侵略”、“殖民統治”、“道歉”這三個相互聯系的關鍵詞,成為“安倍談話”的“合格線”。
令人對“安倍談話”難以放心的更在于最近安倍政府不顧日本國民的強烈反對,竭盡全力推動被稱為“戰爭法案”的安保改革法案獲得眾議院通過,這是日本戰后以來對安保政策的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大調整,允許日本自衛隊在海外作戰,使日本成為能夠進行戰爭的國家。習近平主席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曾表示,誰不反觀歷史,誰就會對現實盲目;誰不愿反思暴行,誰將來就可能會重蹈覆轍。顯然,安倍推出新安保法案正是他“不反觀歷史而對現實盲目”的表現,正是他出于對過去侵略戰爭的錯誤認知而未能吸取歷史教訓的結果。為此,人們確有理由懷疑他在8月份能否就歷史問題發表一個可令人放心、能讓人接受的談話。
但是,“安倍談話”將會是包括安倍本人政治理念、中美關系發展等因素在內的各種國內外復雜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在各種因素中,當前一個突出重要的因素就是自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與安倍首相會見以來一直持續著的中日關系趨緩走暖趨勢,而促使中日關系出現轉機的第一次“習安會”其實也有安倍本人努力爭取的因素在內。“安倍談話”與來之不易的、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中日關系趨緩走暖趨勢同向而行,應該說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系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里。2014年9月22日,第14次中日友好交流會議在大阪開幕。圖為日本少女向參加中日友好交流會議的兩國代表獻花。
另一方面,我們對“安倍談話”也不應看得太重,好像中日關系的命運完全受“安倍談話”所左右,如果這樣看的話,就把“安倍談話”對中日關系的影響夸大了。習近平主席說:“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系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里”;“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應該說,重要的是中日關系對“安倍談話”的影響,而不是“安倍談話”對中日關系的影響;中日兩國關系的前途與命運應該是掌握在兩國人民手里,而不是被掌握在日本的某些政客(不管他的地位多高)的手里。近來,千千萬萬日本人民以各種方式對安倍推出的安保法案表示強烈抗議和反對,“絕不容忍安倍政治”的標語遍布全國,日本的45家地方報紙和全國報紙中只有《讀賣》與《產經》兩家報紙對安保法案表示支持,連過去不談政治的女性雜志也“反安倍”了。與此同時,日本共同社近日進行的“戰后70周年”民意調查顯示,7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日本應努力改善對華和對韓關系。這一切,都顯示出日本的和平主義力量依然強大。
然而,面對日本民眾強大的抗議安保法案的浪潮,安倍政府又使出慣用的“撒手锏”,這就是極力鼓吹“中國軍事威脅”,進一步激發日本民眾的危機感。7月21日安倍政府批準了經過“回鍋再炒”(自民黨嫌白皮書初稿炒作中國威脅不夠勁,又退回修改)的2015年版防衛白皮書,借渲染“中國軍事威脅”、人為制造關系緊張氣氛來鼓吹安保法案的必要性,這反映了安倍既希望中日關系趨緩以利于日本發展、又害怕中日關系趨緩不利于其推行鷹派政策的兩面性。
中日兩國是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命運、日本的命運,都與中日關系的命運息息相關。事實證明,中日關系越緊張,安倍的鷹派路線對素有很強危機感的日本民眾越帶有欺騙性,日本右翼勢力就越有機會興風作浪;中日人民越疏離(特別是來到中國的日本民眾越少),兩國各界人士之間越不交流,歷史問題就越難解決,因為歷史問題只有依托中日關系的發展才可能逐步得到解決;中日只有通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感情的加深和改善,才可能逐步縮小未曾經歷過那場戰爭的兩國世世代代對“唯一歷史真實”的認識之間的差異。總之,中日兩國人民應該形成一種合力,保持、鞏固和發展中日關系趨緩走暖大趨勢,不要讓中日關系趨緩走暖轉為“泡沫”。這是關系到中日兩國前途和命運的大事、大計和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