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能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智能產品要具備一個特點,即無感。所謂無感就是讓人感覺不到其存在的存在。一切數據都在背后運算,并適時提醒用戶。但這種“在”仿佛又不在,不打擾用戶生活,不增加用戶負擔,悄悄躲在背后,只在需要的時候才出現
長大以后,李曉亮除了愛釣魚,仍然喜歡打電子游戲。當李曉亮憶起兒時對電子游戲機的鐘愛時說:“那時,只要加上‘電子兩個字,頓時就不一樣了。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學生里,要是有個電子表、電子寵物、電子游戲機、電子琴‘神馬的,都算是有‘逼格。”之后,李曉亮話鋒一轉:“其實現在,‘智能這個詞也和90年代前后的‘電子一樣,放在某某名詞前面作為前置定語,以達到‘高大上的效果。只是,思來想去,我終歸覺得,‘智能這個詞給我們帶來的‘紅利,即將迅速消失。智能某某會變成電子某某一樣,司空見慣,以至于被人忘卻。”
麥開是一間新創辦的公司,其創始人李曉亮因為麥開的Cuptime智能水杯、Lemon體重秤等開始被大家所熟悉。在產品繁多的智能產品市場,李曉亮不跟風,帶領團隊不斷探索新產品。他稱自己不只是純粹的創客,還希望所推出的產品受到廣大用戶的認可。而作為一名創始人,他還常常親任客服,把有想法的用戶加入一個QQ群,時常與之交流。李曉亮的創業雖然選擇的是一條常見的智能路線,但他卻走出了某種另類的范兒。《消費電子》記者在采訪中,聽他講智能故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他的特立獨行。
選擇一條熟悉而少有人走的路
選擇做智能產品,對李曉亮來說并不是一個很突然的決定,這跟他從小的經歷有關,這是一條他熟悉的路。盡管李曉亮坦言自己不是很懂硬件,但他對電子產品的興趣卻早已被植入童年。他告訴記者:“我父親是搞無線電的,我母親從事半導體相關的工作。他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學習電腦,我學電腦也非常早。”再加上李曉亮對各類電子產品很感興趣,盡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卻從小就培養了自己的“智能”細胞。
雖然在硬件方面不是很專業,李曉亮對設計卻一直很敏感。還在讀書時,他就常常負責出墻報、畫海報,讀大學時也學了繪圖、制作網頁等。因為覺得做設計是一件很酷、很好玩的事情,李曉亮本來對其就很感興趣。再加上可以把設計體現在產品上,實現自己的理想,李曉亮常常親自參與到公司產品的設計中。
李曉亮對智能產品充滿熱情而又比較了解,選擇這條路本身有優勢。然而,這條路近幾年涌入了眾多競爭者,要想在這條路上生存下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找到好的切入點,李曉亮放棄了跟風,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這條路上,當別人都去做智能手環時,他忍住沒做;當別人還沒意識到杯子也需要智能時,他推出了Cuptime智能水杯;當別人把智能秤只當作一個秤去做時,他把秤做成了健康感知儀——Here……
當麥開在一次次眾籌中獲得的成功引起大家驚嘆時,當Cuptime遭到一些吐槽也受到大家喜愛時,當“I am here.”中所潛伏著的秘密成為大家的談資時,在創業路上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李曉亮更加堅定了前行的決心,決定推出更無感的產品、更主動的服務。
推出創新、無感的產品
對于Lemon智能秤、Cuptime智能水杯等產品,雖然受到不少人的肯定,但李曉亮也意識到了其作為智能產品,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善,比如要更具有創新性。回想起創業初期,李曉亮不禁感嘆:“國內消費者常常會戴有色眼鏡來看國內品牌的產品!麥開最早成立的時候,很多媒體不愿意報道我們的產品。除了當時大家對國內智能產品關注度不夠高的原因之外,我們也在反思,當時我們大概不夠創新。作為國內新興品牌,本來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就很難。再加上,作為新銳電子產品,消費者對我們的創新性也有更高要求。”到麥開創造性地推出Cuptime智能水杯后,局面慢慢有了改變。
在創新之外,李曉亮認為如今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智能產品還要具備另一個特點,即無感。所謂無感就是讓人感覺不到其存在的存在。因為在,所以一切數據都在背后運算著,并適時提醒用戶。但這種“在”仿佛又不在,不打擾用戶的生活,不增加用戶的負擔,悄悄躲在背后,只在需要的時候才出現。
說起無感產品這一概念,李曉亮還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他說:“無感產品就像殺毒軟件一樣,如果電腦的情況一切正常,用戶就感覺不到殺毒軟件的存在,但它又一直在背后默默保護著電腦、為電腦服務。如果用戶發現電腦太慢或是發現了其它問題時,就可以打開殺毒軟件查看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然而,智能產品的發展是需要過程的,不可能一下步入無感智聯的境界。說起智能產品的“進化”史李曉亮如數家珍。他對記者說:“2010年,fitbit發布第一款fitness tracker,是通過USB連接PC機,‘干掉了非聯網數據,成為智能硬件的雛形。隨后,fitbit使用了2.4g無線基座,雖其仍然基于PC機,但是因為這是無線連接,‘干掉了數據線。2011年底,Jawbone發布第一款智能手環UP,采用音頻口連接智能手機,讓數據傳輸不用依賴PC機,‘干掉了PC機。2012年,Nike發布了Fuelband,使用藍牙4.0連接智能手機,‘干掉了智能硬件與手機的有線連接……”經過這一系列的發展,智能產品越來越無感,對硬件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小,可以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李曉亮認為,越來越無感是智能產品無法回避的發展趨勢。
提供多元化、更主動的服務
除了創新、無感的產品,智能行業無法回避的另外一個問題便是服務。服務與產品相輔相成,共同決定了產品的粘性、公司的前途。在李曉亮看來,智能產品的服務與其它產品的服務的相比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其服務要更多元化、更具有主動性。
提起多元化服務,李曉亮向記者舉例說明道:“多重化服務就要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以水杯為例,根據我們的調查,約30%的用戶對水杯的保溫方面有需求,而現在的智能水杯一般是沒有保溫功能的,以后就要注意把這方面的需求融合進來。”多元化服務考慮的是不同人群會有不同需求,是智能產品在細分市場方面不得不考慮的內容。
說到主動服務,這則是人們的普遍需求,李曉亮也尤其重視主動服務。他說:“我們認為智能不應該成為人們生活的負擔,而應該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智能產品應該像管家一樣,自動為我們服務,可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輕松,也因此更能體現它們的價值。”
麥開的一款新產品對于李曉亮所推崇的主動服務提供了非常好的詮釋,它就是Here健康感知儀。據介紹,Here 的設計目標是可以檢測人的體重、體脂含量、肌肉率等指數。其正面是一塊超大的 LED 像素點陣屏幕,可以顯示天氣、PM2.5、運動情況等信息。除了這些功能以外,Here 的主動性將體現在,它可以偵測附近 3 米的范圍內有無人在活動,只要用戶在Here 附近出現,它就會自動根據云端的指令或個人的需求,主動把用戶需求的一些信息反饋到其屏幕上。李曉亮稱自己不想讓Here只是一款體重秤,而是要它可以主動為用戶服務,成為一些健康、天氣等數據的通道,讓用戶的生活更加便利。
不管是對產品還是對服務,李曉亮的定位都非常清晰,盡管麥開的創業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是卻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據介紹,2014年,麥開共銷售了11萬臺智能水杯、18萬臺智能體重計以及4萬臺運動追蹤器。同時其團隊從14人,擴充到2014年年底的40人。短短的一段創業路上,麥開已經成長了很多,對于未來,李曉亮也有較理性的認知,過去的成功并不能決定未來的成績。
談起智能產品將來的發展趨勢,李曉亮對記者說:“2013年以來陸續出現了很多智能產品,速度很快。然而,智能產品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智能硬件也不再只局限于極客、玩家消費群,也正在走向普羅大眾的消費群,而大眾對新品牌的接受度及要求不會那么高。預計2015年以后,智能硬件推出新品的速度會減慢,智能項目會變少。而當大眾涌入這個市場,整個市場就可能會倒向有品牌資源的團隊,到時盲目跟風的現象就會減少。”李曉亮帶領麥開在一次次眾籌中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基于他以上的分析,他認為自2015年開始新產品的眾籌未必會有前兩年的好做。
到目前為止,麥開對于很多產品和項目仍在不斷探索之中,麥開創始人李曉亮的獨特創業者形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李曉亮卻將它走得有聲有色,他既可以做充滿創意的創客,又可以做從設計到營銷全程參與的老板,還偶爾客串認真而有思想的客服。創業原來也可以如此有趣、充滿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