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河



管大權,這個黑龍江省巴彥縣豐樂鄉春生村大板房屯養育的年輕人,用自己堅定的步子走在堅實、古老的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腳印一支歌”。
“一塊牌匾”譽龍江
2014年乍暖還寒時節。
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漂河在太陽的召喚下,用嘎嘎炸響的冰排宣告冬的終結和春的益臨。朦朦冷綠的原野上斑斑殘雪偶爾可見。地氣騰騰而起,春光習習而生。長空中,歸雁聲聲,白云悠悠。
北方的黑土地,又一個春天來了。
一塊刻著“哈爾濱大權狐貉貂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牌匾,鄭重地掛在大板房電管大權養貉基地的大門上,這塊牌匾是巴彥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經過審核、認證后,才發放的。這里的養貉技術曾輻射周邊市縣,很多人來此學習、求教,同時也多次迎來省、市主要領導的光臨、指導,這里被譽為:“龍江養貉第一村”。掛上這塊牌匾,是管大權養貉實力的寫照。管大權,這個黑土地的兒子,他無愧于這方熱土。
大板房屯,這個漂河水大回環慷慨出的古老肥土沃壤,過去曾培育出了共和同將軍王家善、著名的詩人張余多等仁人志士,而今以管大權為代表的新一代,正與時俱進,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圍夢而努力奮斗。
艱難創業苦求索
1974年6月30日,管大權出生在大板房屯,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管大權小時候,家中因父親管德慶每年自臘月到正月經常賭博輸錢,而使生活十分貧困。輸了錢的父親,為了家中生活便做點小生意,平時的零花錢是靠父親賣冰棍、糖葫蘆等維持。
苦難給人意志。身為管家長子的管大權初中畢業后便跟隨父親賣冰棍,剛開始的小買賣也讓管大權感到高興,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頭腦也漸漸開闊。
從1994年就開始養貉子的村民王林、王文超、王慶等,越養規模越大,并且經濟收入可觀。管大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苦于無錢,不能從事貉子養殖行業。
直到2001年的時候,在妻子的支持下,管大權買來40多只貉子,養了起來。不過正是這次嘗試,恰恰成了管大權實現致富夢想的新起點。經過四年多的養殖實踐,他獲利近20萬。,他要把養貉子作為自己的一項事業來悉心經營。于是他又開辟新路,在養殖的基礎上,開始從事收購并走出家門去河北銷售皮張。
2005年對管大權來說,已經是他養貉子的第五個年頭了。他帶著自家養殖的和收購來的500多張皮子,來到河北省大營鎮毛皮市場去賣,結果事與愿違,貉皮價格大跌,花500元收購的一張一等皮子,出售價僅300元,結果這500多張皮子賠了10多萬冗。
挫折并沒有讓管大權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審時度勢,靜觀市場變化。在2006年II月管大權抓住貉皮市場價格上揚的大好時機,把在黑龍江收購的大量皮張,再次發到河北省大營鎮毛皮交易市場出售,到2008年春近一年半的時間,管大權凈盈利200萬元。終于實現他的發財夢。
盲目養豬跌低谷
有了錢的管大權,思想更加開闊。2009年,他又開始新的行業——養豬。他花了50多萬冗建了1個l萬多平方米的豬場,又購進500多頭母豬,進行飼養。
由于管大權對生豬養殖技術不懂,管理不到位,該防疫的不按時防疫,結果這一下導致整個豬場的豬全部傳染,死了近一半,加之正趕上生豬價格大跌。這一茬就損失近150萬元。
管大權失落了,苦心經營的財富就這樣打了水漂。他精神受挫,對今后失去了信心。屋漏又逢連夜雨,2010年2月管大權被確診為睪丸癌。經濟的損失,病魔的壓力,讓管大權已經失去了生活的勇氣。這時愛人的關心、照顧,給了他前行的動力。多少回攙扶行走,多少回煎湯熬藥,多少回鼓勵話語讓管大權淚眼模糊。“不要怕,以后再窮的日子,我也不離開你。”妻子的話語感動得管大權放聲大哭。他要振作起來,戰勝病魔,為老人、為妻子、為孩子盡到應盡的責任。哈醫大四院3個月的精心治療,管大權健康出院了。他繼續用不服輸的信念,去開創屬于他的事業。
打拼江浙闖市場
2010年秋,管大權和妻子籌集30余萬元,在浙江省崇福毛皮交易市場買了門市房,妻子帶著兒子管超在崇福搞銷售,管大權繼續在老家飼養貉子和收購皮張。太陽再次照在他們的頭上,他們全家用了近兩年的時問,又盈利200多萬元。
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的管大權,這回把養貉子確立為立家行業。在大板房又擴建了15000多平方米的養貉基地。并還要建一個養狐貍的場所。這樣管大權自己就實現了養、收、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降低了因市場價格波動,而帶來的風險。
2014年4月18日,記者專程來訪。當鏡頭推向這個寬敞的養貉基地時,這些“小家伙”活蹦亂跳自然成了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線。看!尤其是那邊的那個,它是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和我們打招呼吧!
我們都知道“一丘之貉”這個成語,在這個成語中“貉”(he)可是個令人厭惡的動物,然而,今天在許多人眼里,它卻成了一個寶貝,因為它的毛皮經濟價值很高,是制作高級裘皮大衣的上等原料,也許是為了改變人們對貉的壞印象,現在人們在口語中更習慣把它稱做貉(hat,)。貉子,兩耳短小,兩頰有長毛橫生,多柄息在山林中,喜晝伏夜出,常以魚蝦等小動物為食,是一種重要的毛皮獸,學名貉( he),俗稱貉(hao)子。
貉子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皮毛上,肉倒不太值錢,一個貉子肉不過才10來塊錢,而一張貉皮卻能賣到500多。據悉,貉皮近年來已經成為我同出口創匯的主要品種之一,尤其是“北放貉皮”更是貉皮中的佳品。
可見養貉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皮,皮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賣上好價錢,所以,養貉的農戶朋友一定要重視養貉的每一個環節。養了十幾年貉的管大權一直以來就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在給貉打皮之前,他都會讓貉子們在一個運動場里自由運動一番,讓它們盡情奔跑,這樣打出的皮子舒張度就好。憑著妻子在浙江省崇福毛皮交易市場自家門市房的認真經營,管大權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
也正是因為這些貉子,最終才讓管大權這個樸實的莊稼人圓了他的致富夢,從而被率先推上了全村致富領頭人的位置。
關愛鄉親傾真情
管大權把這些貉子視作他眼中的珍寶,盡管在他看來養貉子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兒了,但為了把它們養好,一有空,他還是愿意翻翻書本,偶爾要是遇到了弄不明白的地方,就和妻子一起研究,直到弄清為止。經過長期的學習和不斷地積累,如今的管大權足可稱得上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養貉專家了。一談起貉子的生活習性、飲食規律以及抗病防疫等一系列常識,他自然是了如指掌,足可以給你講個滔滔不絕。據說,貉子的出欄期很短,四個月就可以出賣。而且基本不得病,一年打兩次預苗就可以了。繁殖量也很高。
據管大權介紹,飼養貉子的難點不過就是子貉剛出生的那么幾天,需要精心照顧一下,除此之外,根本就不用特意照看。即使是農忙時節,什么農活也毫不耽誤。可謂是好飼養極了。看,喂養貉子就這么簡單:只需將購買來的現成飼料用溫水攪拌幾下,直接喂給他們就可以了。冬季就更甭提多方便了。
由于貉子的具有冬眠的特性,不僅節約了喂養時問,還能省好多飼料呢!對于貉子舍,一般就按寬高均為80厘米的標準搭建,相當簡易。
管大權提醒養貉戶,養貉子也不是打完疫苗受到了保護,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平常喂貉子時,一定要形成一個好習慣。就是要“講究衛生,注意消毒”,這可不是說說就算了。
管大權向我們介紹了村民胡長富剛開始養貉造成損失的原因,當初胡長富就是因為飼喂時讓貉子吃到了不下凈的飼料,再加上沒及時刷洗飼料盒而引起貉子死亡,以致于造成經濟損失。所以,平常在貉子的飼喂過程中,首先要保證飼料的衛生安全,對所有的飼料一定要清洗干凈,而在貉子用餐過后,要對它們的餐盒進行及時清洗及時消毒,不能留下任何殘渣,要保證每天清洗一次。同時,棚舍地面每周也要消毒一次,地面一般用生石灰消毒,籠舍也要經常用消毒藥水消毒。這些工作看似簡單,操作起來也并不復雜,重要的是要能堅持下去,形成一個良好的飼養習慣。
每當人們提起他養的貉子,管大權的臉上總會流露出心底難以抑制的喜悅。畢竟養貉子也算是一項成本低、見效快、利潤高的新興產業了。大板房的養殖戶嘗到了這一本萬利的甜頭,心里自然樂開了花!
養殖戶劉寶林最初也是在管大權家買的子貉,雖說才兩年多一點兒的時問,但也取得了很可觀的經濟效益。當記者問他現在年收入能否超過萬元時,他很自豪地說:那太超過了。
這樣一種成本低、見利快、利潤高而有沒有風險的買賣誰還不愿去做呢!不過,貉子的銷路自然也是養殖戶們關心的一個大問題,會不會養了之后沒人要、賣不出去呢?管大權告訴記者說:養貉產業,到現在已經發展了20多年了。它經過起伏。貉子的養殖業,是一個比較成熟技術,相對來說,雖然說養殖時問比較短,但是養殖方法比較簡單,很多農戶都可以做,投入成本不是很高。這樣呢,容易造成一哄而起。因為貉皮的用途,就是做一個衣服的嵌邊,做衣服的領子,因為它毛豐富豐厚,顏色還是比較美觀的,做鑲邊好,這樣決定它的需要量不是太大。它不能像貂皮做大衣。一張貉皮,能做很多鑲邊,做領子,也能做一個至兩個,要是貉的體積大的話,能做三個。最近他搞了一項我們國家對貉皮需求的預測,大約每年在100萬張貉皮的樣子就差不多,這樣養殖的母貉的數量,就應適時控制。隨著它的需求,可能要增加的話,也不可冒然增長。所以我覺得養貉要控制規模,要提高質量。這樣實際的效益是比較高的。我把有限的資金,放在提高質量上,增加數量要在自己資金充足的前提下,再去考慮,這樣才會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管大權對本村養貉業的發展也非常關注,他經常會到這些養殖戶家坐坐,打聽打聽貉子的飼養情況,商量商量今后的發展思路。
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管大權沒有忘了向鄉親們伸出援助之手,拉他們一把。只要誰家想養貉子,管大權都會給予一定的支持。最主要的支持就是技術上的指導,凡是在他家買的,他都是用車給送到家,到了家再給妥善地安置。搭什么樣的貉窩啊,啥樣的規格啊,講得都非常細。要是誰遇到了什么難題,他就熱心地幫助解答。村民吳振,因供孩子讀書,家庭十分貧困,管大權兀償的提供資金,幫助飼養,貉子產崽時,管大權一連幾天的去幫著忙活,終于使吳振走上了富裕之路。
管大權還敞開心扉地對記者說:如果誰養這玩意(貉子)有啥疑難雜癥,給我來個電話,哪怕晚上呢,我也是會立馬就到,毫不保留地把疑難雜癥給解決了。
有時,管大權還和妻子一起到養殖戶家登門造訪,主動了解情況,要是發現了什么問題,他就會及時給他們提出些好的建議。對村里修路等公益事業,管大權總是主動幫忙幫物盡自己的能力,奉獻一片愛心。
龍江養貉第一村
在管大權等養貉大戶的帶動下,村民張春波、劉忠寶、張振杰等180多農戶也跟著養貉兒。2012年,管大權養貉子近2000只據說,養一只貉子一年所有的費用也不過100多元。按照管大權現在的規模,他的年收入就能達到50萬元左右。大板房屯養貉戶達160戶,有5萬多只,管大權掰著手算計著,養一只貉子純獲利300元以卜.2012年,大板房屯養貉子就能純獲利150萬元。大板房屯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龍江養貉第一村”。
已經有近20年養貉歷史的大板房屯,今年更火。全屯280戶,有240多戶養貉,全屯養貉將達20萬只。這回好了,他們成立了養殖協會,協會成了養殖戶的“主心骨”。過去養貉戶單槍匹馬地干,自己三兩天就得騎著摩托去百里外的江邊買小魚,十分辛苦。而今,用魚量大了,隔三岔五就有外地魚場的汽車來村賣魚,養貉戶家家都有冰柜,將魚儲存起來待用。
大板房屯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貉專業村,政府扶持在屯外建了39處標準化的養貉房舍,實行人貉分離,保證了村民的身體健康。
在談到個人發展養貉業的打算時,管大權信心百倍:下一步指定比今年還得多,還要好,今年一共養了近1000只母貉,再過一個月就要產崽了,預計準保產貉崽8000只。在我們采訪時,管大權又投資40余萬元,租用2萬3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正在建設養狐貍基地。近年來,管大權多次被縣、鄉授予:“養貉能人”、“養貉能手”等稱號。
就是靠著養貉子,大板房的許多農民都象管大權一樣,腰包鼓了起來,最終實現了致富的夢想。如今,這里養貉子的農民都已踏上了開往小康路的致富快車,并在這條財源無盡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看了管大權帶領村民們發家致富的故事,相信大家肯定會有同感,那就是養貉子的確是一條通向小康之顛的光明之路,因為它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無風險。當然,從管大權的身上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要想盡快脫貧致富,還真得多動幾番心思,千萬不要忘了學習,能掌握一門專業的技術是再好不過的了。當然,無論做什么,這市場需求、市場動向您可真得把握準了。正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樣,這生活啊,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去做。
又是一個清晨,鳥語伴著花香從廣袤的田野上款款而來。管大權,一個憨厚、質樸、聰慧的年輕人,用自己的陽剛之氣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他去尋找真正的人生價值。是的!那是他勇于開拓出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