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趙明珠+鄒曉光



黑龍江省通河縣是典型的農業縣份,農民在新農村建設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通河縣1906年建制,雖然只有百余年的建縣歷史,卻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城市及農村文藝人才眾多。近年來,以農村民問藝術團為代表的農村文藝團隊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成為目前農村文化陣地上的新生力量和主力軍。
近年來,通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沒,相繼實施了文化立縣工程及文化建設百項工程,尤其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把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通過縣、鄉(鎮)、村三級大力扶持和培養,在農村發展了一大批農村業余文藝團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以民問藝術團為主的仝縣農村業余文藝團隊的數量在快速增長,藝術團、秧歌隊及健身操隊、民問司儀樂隊等已達到50余個(支),涉及人數2000余人。其中,作為農村文藝團隊主要力量的民問藝術團21個,是哈市周邊縣(市)中民問藝術團隊數量最多的縣份。
村級民間藝術團爭相成立
記者采訪時發現,在通河縣農村,村級民問藝術團組建速度較快,農民參與熱情較高。原因有兩個:一是農民對文藝的渴求成為農村民問藝術團隊產生的重要因素。農民富裕起來之后,對精神生活的渴求隨之強烈起來。記者深到通河縣第一個農村民問藝術團——祥順鎮東六方村民問藝術團,通過了解該團成立的經過得知,藝術團成立前,這個村有幾位愛好吹吹拉拉的農民(或者叫農村文藝人)經常湊在一起,起初是白娛白樂,你吹一段秧歌調,我拉一段二胡曲,他唱一段地方戲,這種自娛白樂引來了不少村民圍觀。后來這些農村文藝人覺得村民們愛看他們的表演,便有了組建藝術團的想法。2007年底,東六方村正式組建起農村民問藝術團,成員12人,都是村里懂些簡單民樂器和愛唱愛跳的村民。該村藝術團成立后,自編白導自演了多場演出,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二是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扶持是民問藝術團快速成長的重要因素。組建民問藝術團是當時通河縣農村的一大新聞,縣電視臺專門進行了報道,市電視臺及哈爾濱日報、黑龍江日報也相繼報道了農民自發組建藝術團在自家門口唱大戲,為農民演出的新聞。新聞報道極大地激發起小劇團成員的熱情,他們利用勞動之余編排節目,利用農閑時問演出,不但在本村演,還應邀到其他村屯演,極大地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第一個農村民問藝術團組建后,通河縣其他鄉鎮村屯也相繼組建了藝術團。縣委宣傳部及時介入,先后為各個團隊購買電子琴、二胡、笛子、快板、鑼鼓等樂器,以及音箱麥克風等音響設備。縣文體局積極派出專業文藝輔導老師,為各村藝術團整章建制,輔導編排節目。同時,縣、鄉兩級政府及村委會還積極為藝術團協調演出資金、建設演出場館。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扶持,更加調動起農民辦藝術團的積極性,2007年以來,通河縣農村民問藝術團的數量在不斷增多,目前正式組建并備案登記的有21個,涉及演職人員600余人。其他正在組建的有3個。
村屯秧歌隊及健身操隊組建較快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通河縣各鄉鎮、村屯環境面貌得到極大的改善,各鄉鎮、村屯相繼建起了公同、廣場、文化大院,農民茶余飯后有了好的休閑場所。如濃河鎮濃濃河公同和富強村公同、富林鄉紅旗村文化廣場、鳳山鎮四馬村文化大院、三站鄉三合村文化大院、祥順鎮太平山村文化廣場、烏鴉泡鎮依山村文化廣場等。環境的改善給秧歌隊及健身操隊的成立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有條件的村屯紛紛組建秧歌隊或健身操隊。目前,全縣各鄉鎮共有秧歌隊、健身操隊30余支,隊員1500余人。天氣晴好時,兀論春夏秋冬,每天清晨或傍晚,各個村屯的文化廣場、大院、公同里,村民們紛紛聚集到此,開始扭秧歌或跳健身操。歡快的鑼鼓聲和動聽的舞曲傳遍了村子,引來眾多村民觀看。三站鄉三合村秧歌隊是農村秧歌隊中比較活躍的一支秧歌隊,秧歌隊隊長唐坤介紹,扭秧歌是東北傳統民俗,該村建設文化大院前,這支秧歌隊就已經組建,但是受活動場地的制約,秧歌隊活動較少,人員也較少,只是在國慶或春節期問才扭秧歌。自從三合村建起寬敞整潔的文化大院后,有了好的活動場地,秧歌隊的活動便開始頻繁起來,農閑期間,秧歌隊的隊員幾乎每天都聚集在一起,或者扭秧歌,或者學習新的秧歌動作和套路。秧歌隊隊員也從最初的10余人發展到現在的40余人,隊員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35歲。
農村司儀樂隊應運而生
農村司儀樂隊是近幾年才產生的新的農村文藝團隊,雖然產生時問短,但由于其具有很強的服務性,在農村影響力也較大,成為農村文化陣地上又一支活躍隊伍。目前,較為成型的農村司儀樂隊有8支。這些司儀樂隊隊員都是農村年輕的文藝骨干,村里的“文藝人”,他們愛好文藝,在唱歌、演奏、主持等方面的文藝才能較為突出。他們順應當今農村市場經濟的需求,白發組建了司儀樂隊,誰家辦婚禮、喪事,誰家辦壽宴、開業慶典等,他們便策劃參與,進行有償服務。雖然這些司儀樂隊隊員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他們貼近農村生活和鄉土氣息的表演、詼諧幽默的語言卻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閑暇時問,這些司儀樂隊經常同村里的民問藝術團聯手辦演出,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通河縣農村業余文藝團隊作為文化建設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并真正能夠融人群眾生活的一種有效載體,備受人們喜愛和關注,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交流、提升農民自身素質、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