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琳武蕾郭潔董旭
(河北省中醫院呼吸二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2012-11—2013-03,我們應用補腎益氣、化痰通絡膏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治療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35例,并與單純應用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治療35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診斷及排除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訂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1]中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且病情分級屬于輕、中度持續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與心、肝、腎相關的內科疾病或嚴重免疫、代謝相關性疾病;②精神障礙、嚴重皮膚病及凝血功能異常者。
1.2 一般資料 全部70例均為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均于立冬前后15 d入院,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19~65歲,平均(41.3 ±5.1)歲;病程 3.1 ~22.2 年,平均(10.1±4.0)年。對照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 18~59歲,平均(40.2±4.6)歲;病程2.3~19.6 年,平均(9.2 ±3.8)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補腎益氣、化痰通絡膏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補腎益氣、化痰通絡膏制作方法:熟地黃300 g,山茱萸300 g,何首烏200 g,淫羊藿 150 g,黑豆 200 g,黃精 200 g,黨參300 g,黃芪 300 g,麥門冬 200 g,清半夏 200 g,陳皮 200 g,瓜蔞 200 g,地龍 150 g,全蝎 150 g。上藥煎熬,再以鹿角膠200 g、龜版膠200 g、蜂蜜200 g收膏,最后沖入蛤蚧粉60 g、紫河車粉60 g、黑芝麻粉200 g,共制成膏劑600 mL,分成60包,每包10 mL。每日早、晚各1包,以白開水沖入后攪勻,使之熔化后服下。每月煎膏1次。同時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英國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注冊證號 H20090242),早、晚各1吸。
1.3.2 對照組 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早晚各1吸。
1.3.3 療程 2組共治療3個月,治療過程中及結束后,若哮喘臨床控制可,應將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規律減量至停藥。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觀察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主要觀察指標為第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②觀察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干擾素γ(INF-γ)、白細胞介素4(IL-4)水平變化,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治療前后FEV1%、IgE、INF-γ及IL-4水平變化比較見表1。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FEV1%、INF-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IgE、IL-4降低(P<0.05);治療組治療后變化較對照組明顯(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FEV1%、IgE、INF-γ及IL-4水平變化比較 ±s

表1 2組治療前后FEV1%、IgE、INF-γ及IL-4水平變化比較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組(n=35)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5)治療前 治療后FEV1% 67.88 ±7.64 83.96 ±10.35*△ 68.21 ±9.86 77.35 ±11.02*IgE(U/mL) 290.15 ±25.16 129.23 ±29.56*△ 283.71 ±27.62 176.92 ±22.10*INF-γ(ng/L) 12.95 ±2.25 20.75 ±3.42*△ 13.06 ±1.86 18.19 ±2.16*IL-4(ng/L) 14.02 ±2.50 9.14 ±1.81*△ 13.79 ±2.21 11.31 ±2.02*
支氣管哮喘是由肥大細胞、嗜酸細胞、淋巴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介導的氣道慢性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咳嗽等為主要表現,屬中醫學哮病范疇。中醫藥對于哮病的治療,尤其是慢性持續期的治療,效果明顯。哮病慢性持續期的基本病機為肺腎氣虛,痰瘀阻絡,故以補腎益氣、化痰通絡立法。哮病患者的體質特點為“腎虛質”[2],哮病患者無論有無腎虛見證,皆存在“隱匿性腎虛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溫陽補腎中藥具有抗炎、改善氣道痙攣、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作用[3]。哮病日久,邪氣入絡,肺絡閉塞不通,失于肅降,不能布散津液,亦不能朝百脈,以致痰瘀互結而膠結難解,伏藏于肺,非一般的化痰活血藥所能起效,故以蟲類藥物走竄通絡。
膏方也稱煎膏劑或膏滋。中醫學自古就有丸、散、膏、丹、湯五大劑型,內服膏方即是其中之一,為我國傳統的祛病、滋補制劑。兩千多年前,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和“冬藏于精、春不病溫”的重要養生思想,為膏方治病提供了理論基礎。歷經諸代,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江浙一帶,膏方更趨完善和成熟。近年來,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生理念的普及,膏方更趨火爆。目前認為其主要作用為扶正補虛和祛邪治病。同時,基于以上對于哮病慢性持續期病機的認識,我們從“補、通”二字立法,自制補腎益氣、化痰通絡膏,方中熟地黃、山茱萸、黨參、黃芪為君藥,補益肺腎之氣;半夏、陳皮、瓜蔞、地龍、全蝎為臣藥,化痰通絡,同時補通結合,可使補而不滯;何首烏、淫羊藿、黑豆、黃精、麥門冬、鹿角膠、龜版膠、蛤蚧粉、紫河車粉共為佐使,加強補腎作用。諸藥合用,一方面發揮納氣作用,使喘息得解,另一方面溫運脾土,勿使生痰,從而治療哮病之夙根。
本研究結果表明,補腎益氣、化痰通絡膏聯合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治療支氣管哮喘有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調節免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2] 周兆山,王燕青,姜洪玉,等.哮喘緩解期從腎虛體質辨證[J].中醫研究,2005,18(9):22-24.
[3] 李萬義.溫陽補腎法治療支氣管哮喘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藥,2006,27(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