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2015年11(2)刊載題為“中國濕地生態恢復評價標準制定探討”的文章,在概述國內外濕地生態恢復研究概況的基礎上,探討濕地生態恢復標準的制定方法,指出:“在評價標準的制定上,試圖綜合考慮濕地恢復的生態結構和功能、生態環境、生物種群、景觀恢復及資源稀缺性價值和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和關系,并盡可能選取一般性的評估指標來滿足多數濕地的評價需要”等。在該文的表1中,作者相當詳盡地列出了評價濕地生態恢復其效果的諸多內容及指標,一些提法頗為超前。只是,從生物學和生態學的角度、尤其是從中國的現實狀況而言,濕地生態恢復項目是否真的是需要做得如此之龐大、艱辛,而又這般繁復,值得考慮。
既然該文即已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和數量都很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由于大面積開荒,圍湖造田,排水疏干沼澤,沿海灘涂圍墾,城市擴張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嚴重破壞,濕地土壤退化,水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濕地景觀價值遭到破壞,濕地所具有的調洪功能下降”,那么,在為恢復濕地本身和濕地生態(效益)所做的各種努力中,首先應當解決的是“人”的問題。對于這一點,不應當有任何疑議或異議。《濕地科學與管理》2015年第2期中報道的“內蒙古桃-阿海子的生境演替與水鳥群落的興衰”一文以及央視“焦點訪談”欄目近期報道“內蒙古一水庫十年不向下游放水(致使)濕地保護區成荒漠”即是實例(http://legal. people.com.cn/n/2015/0624/ c188502 -27198973.html)。
該文中坦率地指出:“對于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成功的判定,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對此,我個人認為,簡單地說,既然是濕地生態恢復,自當以再現濕地相對完好時其生產力和負載力為終極目標,盡管理論上講這一目標難以完全實現。而問題的另一方面則是,目前絕大多數相關人員對相對完好的濕地其生產力和負載力以及其衰敗過程恐怕并無多少感性認識,使得一些正在實施的濕地恢復工程中添加了過多的主觀色彩,意在人工干預自然演替過程。
“中國濕地生態恢復評價標準制定探討”一文作者的熱忱應當得到贊許,只是我認為,相比之下,制訂一部“中國濕地受脅狀況評估標準”更是當務之急。對水質和水環境、土壤、大氣乃至野生動植物受脅狀況的檢測/監測與評估,已經有了一整套相對完善而客觀的評估標準,完全可以用于評估濕地受脅狀況。至于所謂濕地生態恢復,首先要消除對濕地造成威脅的因素,并賦予足夠的時間讓濕地去自行休養生息,這本是不證自明的事。
何芬奇
2015.07.13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angye National Wetland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