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法》元旦起實施 按日計罰上不封頂
2015年1月1日起,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環保法》修訂草案就將正式施行。
霧霾天氣持續不斷、水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土壤污染超標嚴重等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環保部門的處罰力度、執法手段被認為難以震懾日益猖獗的環境違法行為。作為中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環保法》此次迎來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由于環保法牽涉面甚廣、爭議較多,這次修法進行了四次審議才得以通過。新《環保法》是一部“長牙齒”的法律,是一部能對怨聲極大的污染現象打出硬拳的法律,它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變現狀并且有針對性的執法利器,也將對資本市場的多個行業和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事實上,國家在環境領域的立法不少,但由于違法成本低,導致對相關企業的經濟處罰并未取得應有的震懾及約束作用。
2015年元旦起正式實施的新《環保法》對企業懲治力度大大加強,修訂后的第六章第五十九條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與此同時,新《環保法》給予了各級政府、環保部門以更大的監管權力,允許其采取多種新方式進行監管。值得注意的是,新法還罕見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措施,對污染違法者動用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手段。
新《環保法》規定,環境監察機構可以進行現場檢查;相關環保部門可以直接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設備進行查封、扣押,對超標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可以責令限產、停產整治。如果企業不予治理污染,針對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過暗管排污逃避監管等違法企業責任人,新《環保法》引入了拘留處罰。違反《新環保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新《環保法》在賦予各級政府、環保部門更大權力的同時,也針對監管主體規定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措施。新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在第六十八條提出,有“對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準予行政許可的”“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等8種違法行為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同時,如果出現環境違法事件造成嚴重后果的,其還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隨著公眾對于環境知情權以及環境監督權的呼聲日益增加,此次環保法修訂專門設立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章節。公眾參與、公益訴訟、民主監督等方式,集全社會之力,共同保護環境成為新《環保法》最大亮點。
新《環保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來源:《商品混凝土》雜志社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