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才
(北京市技術交流職業技能培訓學校 北京)
長期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提升勞動者整體的職業素質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大舉措,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對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加以研究。根據近年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經歷和感想,主要就電梯行業職業技能培訓的現狀和發展進行探討。
北京的生產型和非生產型電梯企業有幾百家,全部都是小型和小微型民營企業,相比大型企業而言,由于管理簡單、員工少、設備小型、業務單一,所以專業技能培訓很少有專管部門或人員,沒有計劃性。因此一般非電梯專業的社會培訓機構對電梯專業的培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講究培訓的具體目標。培訓教師多來自職業院校,缺少在電梯領域長期實際工作的經驗,對電梯企業各級操作人員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現實需求、職業發展不甚了解,缺少對企業培訓需求科學、細致的分析,培訓目標往往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難以針對電梯相關崗位的性質和特點制定恰當的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形式和要求。而員工需求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某項具體任務完成的技巧。
企業職工技能培訓主要是針對企業員工所需要的各項技能而進行的員工培訓。其承擔培訓的主體主要是各類職業院校、行業協會、民間各種培訓機構及企業內部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培訓一詞的理解,在不同的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腦海中有著多種版本的解讀,并沒有一個統一標尺。不同的電梯企業管理層,對于員工技能培訓的理解層次不一樣。由于操作層員工流動性大,企業的所有者往往偏重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訓,而輕視操作層的專業技能培訓。許多電梯企業只愿選擇人才,而不愿參與或很少參與專業人才的培養,把培養人才的責任推給了職業學校,甚至把培訓員工當成一種負擔,只愿意從職業學校招人,而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弱,短時內難以適應企業實際需求,需要企業不斷培訓、培養。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從事電梯行業需要取得《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而相關資質認證條件對電梯企業的操作層人員只有持有上崗證(初級)要求,對中高技能人員沒有相關要求。造成企業沒有通過技能培訓提升企業整體技能水平的動力和積極性,一些企業原有的培訓制度和培訓體系逐漸瓦解,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成長極為不利,成為企業擴大和提高業務范圍的障礙,使得很多電梯企業遇到技術能力障礙時,臨時花錢請人解決一些并不很復雜的故障難題。由此,影響到員工缺少技能培訓的緊迫感和學習動力,員工不了解組織的目標,不了解自己工作的特質,不能使自己目前的工作如何與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相結合,不能確定自己職業發展長期目標。
電梯行業操作層的員工絕大部分是由外來務工人員組成,吃住基本上都在電梯安裝或維保工地現場,需要保證現場24 h留有應急維修人員進行突發電梯困人事故的救援。由此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不易集中大范圍的開展培訓課程,只適應小型零散的重復性的培訓方式。這種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企業技能培訓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這個情況在民營企業中是最常見的形式。像學習文件似的學習技能知識,企業管理者對學習的過程要求遠遠大于學習本身的內容,不在乎培訓內容的正確性,走過場的成分較重,主要是為了完成管理體系中關于員工培訓的基本要求。培訓還處于知識的傳導為主的學習,而不關心實際成年人接受知識的效果性。這樣的企業群體還是不少的,企業的管理者對企業的未來缺乏長期規劃,因此需要在企業的發展中慢慢認可企業培訓理念,等待企業自我成長。
這類型的企業普遍設置了培訓經理或責任的崗位,崗位要求更多的在于培訓管理上面,而非是內部的培訓講課工作,主要是被動的選擇技能培訓課程和機構,主動組織的較少。2012年起的電梯行業洗牌過程中,逐步的淘汰一批學習能力弱,資源整合能力弱,無法通過電梯資質審核的小微型電梯企業,還有一些電梯企業主動轉型或者合并、退出電梯行業。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電梯企業已經意識到了企業內部培訓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強化中。有些企業組建內部培訓力量,開始嘗試每周幾天,下班用1~2 h開展各類型的技能培訓學習活動,但是沒有外部專業機構的介入,這一階段很容易隨著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而讓員工自己放棄掉,要知道電梯行業的特點是操作層人員不易同時集中,再有講授的內容也沒有外部的講師有控場能力和渲染力,而形成越來越少的人參與,最后多以失敗告終。
公開課形式的培訓更多的是理念的傳遞,基礎的學習,學習內容僅僅聚焦在課程本身上的知識框架和講師個人的技能傳授經歷,不適合高等級技能的培訓,很容易忽略掉授課群體企業的個性化和企業中真正問題的識別判斷解決。因為,大部分電梯企業主要做一個或幾個電梯品牌的業務,而各品牌的技術差異性很大,公開課形式不能滿足所有參與企業的要求。這個層級的參與企業只是希望能夠選擇性地送一些在企業中技能低下的員工出來接受培訓,以便能夠達到上崗的基本能力,員工個體的技能再提高,企業很少考慮。
企業和電梯專業培訓機構定向合作進行企業培訓的工作。這個層級一般是電梯生產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或是代理一個大品牌的電梯代理商。這個階段企業應請專業培訓顧問針對企業關鍵崗位做崗位勝任力和素質模型,需要針對企業人才培養來搭建培訓體系。當然勝任力模型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因為電梯的企業每年都在不斷變化,成長或衰落,所以勝任力模型也應該隨著企業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和完善,并不是一成不變。在這個階段后端的培訓還是需要依賴外部現有的課程和講師及培訓機構的服務。
企業組合技能培訓模式,即“崗位勝任力模型+培訓體系+內部培訓+微學習課程”的組合培訓形式。一個長期不斷發展的企業,形成崗位勝任力和培訓系統的建立是一個重要的事情,根據崗位勝任力梳理出來的內部培訓課程大綱可以指導內部培訓開發課程就變得更為容易,可以形成一系列的企業培訓課程。這是基于企業技能特點的“單點課程”的課程系統。適合隱性知識技能的顯性化培訓。再往前走一步,可以做到微課程梳理,每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最終形成自己的微課程內容或版權課程,通過企業自己的版權課程,企業可以獲得定向客戶的更大認可,從而形成企業所經營電梯品牌的特色培訓。
一個電梯企業除了主要業務經營品牌外,還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其他電梯品牌業務,這方面技能人員的培訓還需要走出企業參與電梯行業、廠家和社會機構的專業電梯技能培訓來補充企業自有培訓的缺項。小微型企業就業員工少,以零散人員培訓為主時;企業培訓不易開展或開展起來綜合成本較高時、考取相關電梯專業技術等級和專業證書時還需要參加社會或行業公開的技能培訓。
目前我國的電梯生產廠家有幾百家,各有技術壁壘,一個技術工人要想掌握所有的技能是不可能的。一般是一個人熟練掌握一兩個品牌電梯的技能,適合師傅帶徒弟式傳幫帶的技能培訓形式,很可惜這種傳統的培訓技能型人才的方式,沒有在電梯行業中實行推廣起來,技術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是以考取相關的證件為依據,既不科學也不能真實地反映操作者的技能實際水平,不利于行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所以,應提倡在電梯行業中建立師徒關系的培訓模式。
國家實施的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絕不是狹義地指職業操作技能,而是指職業操守和職業技能的綜合培訓,師徒關系的傳幫帶培訓模式更適合企業員工特別是新入職的員工綜合素質的養成及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傳承光大。
相對于學歷教育一般3~4年時間來說,職業技能培訓長則半年,短則2、3個月是短線教育。學歷教育一般要開設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一系列課程。而職業技能培訓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講授這么多的課程,同是參加技能培訓的員工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學生,他們的年齡結構跨度較大、文化基礎程度不一。如何讓技能培訓幫助企業成長,幫助企業家夯實企業發展的基礎,幫助企業家尋找持續做大企業的動力,是技能培訓工作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認為要把技能培訓工作變成企業的私人教練,要不斷的幫助企業提升操作層員工的整體技能水平,幫助企業尋找和思考未來發展中所需要怎樣的人才能力,幫助企業擁有較完善的培訓色彩。
企業培訓最好的層次應該是尋找和識別有著夢想的企業和企業家,幫助企業走向一個不封頂的企業新紀元。今后的市場競爭,必然是人才的競爭,因為資源早已經被瓜分和枯竭,誰能夠最大化的激發員工的潛能及能力,誰就能夠繼續前行,將企業推向另一個高峰,否則將會停滯或被行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