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補貼方式,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全年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億元,資金總量全國排位前5,是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資金最多的一年。2014年初,省農委向省政府及隋忠誠副省長專題匯報了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意見,隋忠誠副省長給予了肯定,并將農機購置補貼納入全省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重點任務。
我省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改革創新,一是在補貼資金安排和補貼重點上,突出三個傾斜,向糧食主產區產糧大縣傾斜,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向糧食生產關鍵和薄弱環節機具傾斜。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傾斜也是2014年省政府考核省農委績效工作目標任務之一,即在2014年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增量中安排30%的資金進行重點扶持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機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2014年我省新增補貼資金1.6億元,實際用于扶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補貼資金3.0182億元,超出計劃扶持資金1.4182億元。二是在補貼方式上,全省統一試行“自主購機、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補貼資金兌付方式。改變了實施購機補貼政策10年來“差價購機”的資金兌付方式。三是縮小補貼品目,由上年的52個減少到35個,取消了部分非糧食生產機械、手扶拖拉機、40馬力以下(不含40馬力)拖拉機等產品的補貼,深松機、水稻插秧機(擺秧機、高光效寬窄行插秧機)、120馬力以上拖拉機品敞開補貼,滿足農民需求,主攻關鍵環節,突破發展瓶頸。
為了加快推進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重點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在吉林農業機械化信息網設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信息專欄,全省58個補貼實施單位均已開通。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吉林電視臺、《吉林日報》、《新文化報》、零公里報、吉林廣播電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政策宣傳,在吉林電視臺的公共頻道、鄉村頻道發布公益廣告10次。在搜狐、新浪網開通了官方微博。在糧食主產縣的主要公路廣告牌上發布政策信息廣告牌10塊。二是加強培訓指導。舉辦了市(州)、縣(市、區)農機購置管理系統軟件操作培訓、機具核實培訓、相關生產(經銷)企業培訓。三是為農民購買補貼機具搭建集中展示選購平臺。舉辦了2014中國吉林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暨農機購置補貼產品展示交易會。布展面積達到2萬多平米,參展企業163家,展出農機產品達到2000多個型號,參觀人數近10萬人次。展會期間還召開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新聞發布會。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下,全省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裝備結構加快向大型、高性能、關鍵和薄弱環節發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92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3%。關鍵薄弱環節農機具持續快速增長,水稻插秧機達到4.4萬臺,比上年增長14.7%。水稻收獲機1.74萬臺,比上年增長8%。玉米收獲機達到2.92萬臺,增長51.3%。大中型免耕播種機5475臺,新增2373臺,比上年增長76%。12月1日,省農委向隋忠誠副省長報告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及發展趨勢。
創新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通過省級財政專項資金1.2億元,對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深松機、牽引式免耕播種機、寬窄行水稻插秧機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實施定額累加補貼,進一步突破薄弱環節。確立了“率先發展、跨越提升、整體推進”的梯次發展新模式,前郭、榆樹、公主嶺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縣率先發展,到2015年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前郭、榆樹、公主嶺、農安、九臺、長嶺、乾安、扶余、洮北、敦化等10個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先行示范縣,加快步伐,跨越提升,2017年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糧食主產區的30個大縣整體推進,2020年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通過典型示范,梯次推進,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關鍵和薄弱環節機械化實現重大突破。到2014年末,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9%,比2013年提高4.3個百分點,超過省政府崗位績效工作目標任務1.9個百分點;水稻育插秧、水稻收獲、玉米收獲等關鍵且相對薄弱環節實現重大突破。水稻機插、水稻機收和玉米機收水平分別達到了67.4%、77.8%和50.8%,分別比2013年提高6.7個、4.5個和9.2百分點。
提高標準,啟動實施農業部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工作
在作業模式和技術要求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一是將作業模式由原來的秋季深松調整為秋季單一深松整地和苗期深松施肥兩種模式;二是深松深度由原來的25厘米以上調整為30厘米以上。進一步加大深松補貼政策信息公開公示,完善了深松作業補貼檢查驗收制度,實行村級初檢、鄉級復檢、縣級抽檢三級檢查制度,市、省兩級督導和村、縣兩級公示。全年完成旱田高標準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貼面積600萬畝,其中苗期深松追肥126.2萬畝,秋季深松473.8萬畝。
建立示范基地,大力示范推廣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
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中西部糧食主產區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以及玉米秸稈還田試點,在雙遼市建立了機械化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點、在榆樹、農安、德惠建立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試點,進一步探索秸稈不同覆蓋形式的技術模式,關鍵機具使用情況的試驗對比,進行了效果監測和玉米保護性耕作測產工作。進一步擴大示范和宣傳,召開省、市、縣、鄉各級保護性耕作培訓班、現場會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覆蓋了全省所有的縣(市、區)。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590萬畝,比去年增加210萬畝,其中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面積超過200萬畝。
創新主體培育,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
2014年末,全省固定資產原值50萬元以上的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達到6100戶(個),比上年增加700個。經營管理方式多元化,生產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開展廣泛、深入調研,提出了啟動實施“吉林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的實施方案,擬于2015年—2017年在全省10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先行示范縣建設300個高起點、大規模、上檔次,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其中:2015年建設50個,2016年100個,2017年150個,構建符合我省實際的以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省農委農機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