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目標,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教育優先、就業為基、創業帶動、政策兜底,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普遍較快增長。
(二)目標任務。到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價計達到40000元左右。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0元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00元左右。
(三)基本思路。
——堅持教育優先。把發展教育放在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普遍較快增長的優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統籌發展各類教育,著力提高全社會勞動者素質和就業創業致富能力。到2017年,高中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6%以上,全省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以上。
——堅持就業為基。提升工業化,加快城市化,積極推進農業人口轉移就業,努力創造數量更多、收入更高的就業崗位,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促進企業職工工資持續較快增長。到2017年,全省全社會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60000元左右。
——堅持創業帶動。在全省各地普遍建立創業服務體系,鼓勵更多的城鄉居民特別是科技人員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吸引更多的海內外人才到浙江創業,努力把浙江建設成為創業環境最優、政策最好的創業高地。到2017年,全省各級各類孵化器在孵企業達到10000家以上。
——堅持政策兜底。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財政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救助。到2017年,欠發達地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000元以上。
二、著力提高工資性收入
(四)努力創造收入更高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產業,不斷提高就業比重。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全面推進“機器換人”,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低端用工。加強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與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的對接,加強高校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與龍頭企業、品牌企業、科技型企業等優勢企業的對接,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再就業。
(五)逐年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與經濟增長聯動機制,按照最低工資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原則,每年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到2017年,四檔最低工資標準平均達到每月2000元左右。
(六)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每年定期發布上年度全省全社會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及增長率等有關信息。按照平均工資增長不低于經濟增長的要求,每年定期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力爭覆蓋面達到80%以上。
(七)逐步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收入。嚴格貫徹執行國家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福利的政策規定。健全機關單位工作人員津貼補貼獎金制度。深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強化按勞分配、優績優酬的政策導向。完善機關事業單位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制度,建立正常增長機制。
三、穩步提高經營性收入
(八)加快提高農村家庭經營水平。大力推廣高效、生態循環的新型種養模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等現代農業主體,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鼓勵和支持農民利用特色資源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休閑農莊等鄉村旅游,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快推進鄉村旅游景區化。積極發展新型農村家庭工業,重點支持以來料加工為主體、以手工制作為特色的零排放、低能耗家庭工業發展。
(九)大力發展個體經濟新業態。抓住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電商網店、軟件編程等適宜個體經營的互聯網經濟新業態。適應市場需求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發展新趨勢,進一步放寬政策,鼓勵和支持專業技術人員創辦創意設計、管理咨詢、家庭理財等個人工作室或者從事健康顧問、依法提供法律顧問等服務。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個體服務業,推動個體經濟業態創新。
四、努力提高財產性收入
(十)拓寬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加快“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改革,切實保障農民對承包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入股等權利,對集體資產股份行使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對宅基地行使用益物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著力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十一)拓展城鄉居民投資渠道。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企業不斷開發收益穩定、風險適度的理財產品,鼓勵支持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規范民間金融運行,探索發展民間融資服務中心、民間資金管理企業。積極發展地方資本市場,支持和鼓勵更多的企業到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和進行股權、債券融資,實現民間小資本與大企業、大項目的對接。
(十二)鼓勵投資創業。降低創業門檻,對新辦企業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取消最低限額、籌建登記等新政。放寬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允許“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鼓勵商務秘書企業提供住所托管服務。完善創業服務體系,支持創辦創業服務企業,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咨詢等創業服務的機制。加強稅收扶持,全面落實國家有關小微企業稅收減免政策。
五、持續提高轉移性收入
(十三)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加大農業補貼資金整合力度,調整優化涉農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建立農業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研究完善耕地保護、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流轉、糧油生產等直補辦法。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逐步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適當提高保費補貼比例。
(十四)積極推進社會保險擴面提標。加強社會保險制度整合銜接,逐步提升統籌層次。進一步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構建城鄉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大病保險制度,努力實現應保盡保,不斷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穩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適時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檔次,適時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和住房公積金制度。
(十五)加大扶貧幫困力度。創新扶貧辦法,整合扶貧資金,建立健全扶貧工作與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完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救助制度及臨時救助制度,完善殘疾人、困境兒童、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調整機制。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城鄉居民增收工作,圍繞重點任務,明確工作責任,落實政策措施,加大推進力度。各市、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實際抓緊制訂具體實施辦法。
(十七)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由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問題,統籌協調重大事項。加強對各地居民增收工作的督查考核,切實把最低工資制度、工資指導線、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社保擴面提標、財政民生投入等工作落到實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的財力支持,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統計制度,改進統計方法,確保數據統計的準確性。
(十八)加強輿論宣傳。大力宣傳各級政府促進居民增收的政策舉措,宣傳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落實增收政策的好做法好經驗,宣傳勤勞致富、創業致富的先進典型。定期發布全省及各地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況,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居民增收工作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