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總體要求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農業部的部署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精神,以發展安全型農業,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目標,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為方向,堅持嚴格執法監管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兩手抓,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體系建設,做好監測、預警和應急工作,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維護全省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安全。
一、積極構建工作責任體系
(一)落實監管責任。構建涵蓋各級政府、農業部門、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體系。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制度,推動省、市、縣、鄉四級農業部門層層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細化工作目標,明確責任部門。
(二)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農產品生產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意識,縣級農業部門要與轄區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承諾書),督促其建立質量安全承諾制度。
(三)實施通報約談制度。對在各級各類監測及各類媒體發布的輿情中發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進行分類、分級管理,重大問題直接向地方主要領導通報,生產企業發現問題,直接約談企業負責人。
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
(四)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根據農業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方案》要求,制訂實施方案,選擇條件成熟的縣(市、區)開展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縣域監管模式。做好工作指導和推薦把關等工作,強化政策扶持和項目傾斜,為示范縣創建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三、加大監測監督力度
(五)組織實施定量監測和定性速測篩查。根據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要進一步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度,省級開展蔬菜、水果、食用菌4次例行監測和地產春季棚膜蔬菜、夏季露地蔬菜、秋菜、冬季設施蔬菜、食用菌、糧油產品等專項抽檢,監測以生產基地為主,市場為輔,適當增加檢測樣品數量。各市(州)、縣(市、區)要根據檢測能力,組織開展定量檢測和速測篩查。全年定量檢測和速測樣品分別達到5000個和10萬個。
四、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
(六)加快標準制修訂和實施推廣進程。配合省質監局,全年完成50項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任務,進一步充實農業標準體系,著力加強農業地方標準的實施推廣力度。
(七) 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工作。在全省創建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企業,作為核心示范區,率先實現“責任有承諾、生產有標準、過程有記錄、準出有檢測”,逐步實現“產品有標識、質量可追溯”的標準化全程控制創建目標,示范帶動農產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八)積極推進綠色農產品發展。加快綠色、有機、無公害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計劃新增認證產品600個,創建10個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20個省級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強化“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監管,嚴格認證程序,提高認證門檻,嚴把認證質量審核關,重點加強證后監管。創新“三品一標”認證模式,探索網上申報、審核,加快建設“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實現認證產品全程可追溯。
五、加強體系隊伍建設
(九)進一步健全市縣鄉監管機構。認真落實有關政策,建立健全市、縣農業主管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依法承擔和履行本地區、本行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能職責。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切實落實好監管服務職能,明確崗位職責。
(十)著力加強質檢體系建設管理。積極推進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加強對質檢項目建設的督導檢查。凡已投資的在建檢測項目,要加快實施進度,保證建設質量。已建成的農產品質檢中心(站),要加快實驗室資質認定和質檢機構考核,全面強化運行管理,提升檢測能力,盡快發揮作用,要開展 “崗位練兵”活動,不斷提高檢測人員素質和水平。
六、強化應急能力建設
(十一)健全應急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各級應急預案,建立“反應快速、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確保問題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高度重視輿情監測,及時核查媒體反應的問題,充分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科學分析和研判輿情。
(十二)啟動省級風險評估。組織國家風險評估實驗室和實驗站,重點開展蔬菜、食用菌中高毒禁限用農藥等風險因子使用行為摸排和研究,掌握和評估存在的風險隱患,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提供技術依據。
七、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和誠信建設
(十三)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試點和誠信建設。加快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建設,利用已實施的物聯網技術和淘寶網“吉林館”平臺,充實完善有關追溯和誠信記錄,充分發揮追溯和誠信在質量安全監管中的作用。(省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