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清
(江蘇省蘇州市景范中學)
戰地醫療救護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民國時期安徽紅十字會醫療工作的重點,其貫穿于整個民國時期安徽紅十字會的醫療工作當中。其具體工作方式可以大致歸納為三個方面:
安徽紅十字醫院的設置由來已久,一直以來都是安徽紅十字會為民眾服務的核心。尚在辛亥革命之時,全國設立分會醫院30余處,而設在安徽的便有全椒、臨淮關、鳳陽、蚌埠、宿州、滁州6處,之后陸陸續續又設立諸多紅十字醫院,幾經反復,至1936 年,安徽紅十字組織共設立分會醫院12 處。
這些紅十字醫院一經成立,便積極開展救護工作。如辛亥革命期間,滁州“潰軍過境,繼以四鄉土匪蜂起,淮鎮之軍又時駐于滁”,故傷病員數目眾多。在此情況下,成立于1911 年陰歷九月初的滁州紅十字分會義不容辭,設立分會醫院,妥善救治、計治愈人數共約2000 余人。
二次革命之時,大通戰況緊急。應大通紅十字會邀請,安慶紅十字會同仁醫院派出醫士徐步瀛等四人,蕪湖弋磯山醫院以西醫趙翰卿為醫務長,組織救護掩埋各隊,來大通協助療治傷病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蕪湖弋磯山醫院。
弋磯山醫院為安徽省近代史上最早的教會醫院,原名為蕪湖醫院(Wu Hu General Hospital),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公理會(后并入衛理公會)派遣的美籍傳教士醫生赫懷仁(又譯為哈特W.E.Hart,1865—1914)于1888 年在蕪湖西郊鄰江的弋磯山創辦。初期醫院僅有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病房小樓,設床位45 張,收治男女病人并進行傳教活動。醫療費用低廉,對貧困就醫的病人施行免費治療。赫氏還在1899 年利用給李鴻章在蕪湖的族人治病的機會,向李的侄子李經畬提出想在醫院附近李家屬地建一義冢,得到李經畬的贊助,把李府所屬的弋磯山南坡一塊土地贈給醫院,設立義冢,以收葬因病死亡而無親屬認領的尸體,從而博得了當時社會的贊譽。
1911 年辛亥革命期間,蕪湖戰事吃緊,在院長赫懷仁許可的情況下,蕪湖紅十字會暫改弋磯山醫院為紅十字會醫院,從事戰地醫療救護工作。又因弋磯山距戰場較遠,分會特于馬路增設臨時醫院進行醫療救護。
癸丑戰事興起之時,在蕪湖紅十字會組織下,由弋磯山醫院鮑醫長及鐘壽芝、歐陽時雍、趙翰卿等醫士組織醫隊,四出救護,兼事掩埋工作。
這些紅十字醫院的設立為戰時紅十字組織及時、有效地救治傷病提供了重要場所,具有重大意義。
紅十字醫院規模較大,醫療設備較全,是較為理想的醫療救護方式。但是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安徽很多紅十字組織開辦紅十字醫院的設想不能如愿。另外,受地理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想要在戰時隨時隨地救治更多傷員,紅十字醫院往往鞭長莫及。這時,靈活性較大的救護醫隊便派上了用場。
如二次革命時期,正陽關分會積極組織醫隊,從事“救護掩埋,罔不稱職”。滁州分會,在徐州發生劇戰時,醫士師古德、理事長石曉瀾,組織醫隊出發前往救護,并掩埋尸骸,頗著成績。
奉浙戰爭之時,蚌埠分會深知戰事難以幸免,于是先期籌備救護事宜,由普濟醫院院長俞昆濤、蚌埠紅十字分會會長鄧愚山,會同同濟醫院院長邵子英、同仁醫院院長陳儒臣,各就本醫院改為臨時醫院,儲購藥材衛生治療器具及擔架床等物,組織救濟救護各醫隊,以備一有戰事,即開赴前線。
在抗戰時期,不得不提的是安徽蕪湖救護隊。蕪湖救護隊是戰時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蕪湖分會聯合組織的一支救護隊伍,由陰毓璋擔任隊長,駐扎在蕪湖第九陸軍醫院,負責施行戰地救護工作。
每天清晨7 點至9 點左右,救護隊派遣醫師兩名偕同7 名護士,下午2 點至4 點左右,則派4 名護士,前往第九陸軍醫院開診,救護傷殘。
對于重傷病人,由于第九陸軍醫院醫療設施有限,無法展開更為有效的救治,因此,救護隊于每星期一、三、五,擇重傷病人送蕪湖弋磯山醫院進行醫治。待到快痊愈時,再送回陸軍醫院。在弋磯山醫院,該救護隊隊長常親自負責施行手術,救活者甚巨。下表為該救護隊1937 年9、10 月份醫治傷病情況統計:

1937 年9、10 月份蕪湖救護隊實施手術情況

1937 年9、10 月份蕪湖救護隊治療傷類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蕪湖救護隊九、十月份工作報告》,《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29 期(1937 年11 月),第82、83 頁。
從表中不難看出,救護隊實施手術種類之繁多,在麻醉方面,個別手術采用了脊髓麻醉這一在當時較為先進的麻醉術,救治效果也較為明顯。另外,在治療傷類方面,短短的兩個月,就治療各種槍傷686 次,足見其救護之盡心盡力。
戰地醫療救護工作中,安徽紅會除了開辦紅十字醫院、組織救護醫隊之外,較為廣泛的便是開辦了臨時醫院診療所。
以奉浙戰爭救護為例:
銅山縣公署在致總會的電函中稱,蚌埠紅十字會“派(陳)儒臣前來戰區。自到尊處,設立臨時治療所,每日診傷兵百余人,感荷良深”。
1925 年10 月,浙皖大軍云集臨淮關一帶,奉軍也集于徐州,干戈不免。為防患于未然,臨淮關分會未雨綢繆,除了組織救護隊出發前線,救護傷者外,同時還在當地組織臨時治療所,及婦孺收容所,盡力施救。
亳縣陷落后,鄰縣太和分會即派員救助,安武陸軍五旅奉命從穎州往亳縣圍剿孫軍,途徑太和,太和分會即刻隨軍出發救護,在亳縣南十字泗卞鋪雙溝集設臨時醫院及婦孺救濟會共6 處,展開人道救助。
總體來看,救護醫隊以及臨時醫院診療所工作環境艱苦,設備缺乏,但是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卻解了燃眉之急,成為為傷病員解除傷痛的重要力量,有著紅十字醫院所不能比擬的及時性以及靈活性。
民國時期安徽紅十字會的戰地醫療救護工作,在治療傷員、服務民眾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盡管受醫療條件、經濟實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不足,但是它畢竟適應了社會需要,彌補了當時醫療設施缺乏的不足,恪守“博愛人群”的使命,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同與歡迎。